
“医生,我的孩子出生刚满28天,这几天连奶都不愿意吃,体重还掉了,到底是怎么回事?”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诊室里,年轻妈妈吕女士(化名)抱着不到一个月大的宝宝宁宁(化名),声音里满是焦急。
孩子不愿喝奶,这种现象在儿科并不少见,但若出现“少吃少哭少动”症状,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家长要重视。
满月宝宝奶量骤减
检查揪出“沉默病”
吕女士回忆起宝宝出生后的状态,有些自责:“刚出生时他就吃得慢,每次喂奶都要花一个多小时,而且特别能睡,一天能睡20多个小时,哭的声音也很弱。”起初夫妻俩以为是宝宝“省心”,没太在意。可从宁宁21天起,情况突然变糟。“之前一次还能吃60毫升奶,后来慢慢降到30毫升,有时候喂进去还会呛出来,嘴角还挂着泡沫。”吕女士说,更让他们担心的是,称重时发现宝宝体重比一周前少了200克,大便也变成了墨绿色。
察觉不对劲后,夫妻俩赶紧带宁宁来到了市一医院。接诊的儿科副主任郑绪阳根据宁宁的情况,为她安排了一系列检查。结果显示,宁宁的促甲状腺激素远超正常范围,而游离甲状腺素却很低,甲状腺体积也比正常宝宝大,内部血流丰富。最终,宁宁被确诊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也被称为“沉默病”。
郑绪阳一边安抚焦虑的家长,一边给宁宁开了药。让人欣慰的是,服药5天后,宁宁的奶量明显增加,人也变得越来越活泼了。
识别“无声警报”
孩子不同阶段症状有差异
郑绪阳介绍,先天性甲减是胎儿期或新生儿期甲状腺发育异常或功能障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的疾病。甲状腺激素就像身体的“成长燃料”,直接影响大脑发育、骨骼生长和新陈代谢,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孩子智力低下和发育迟缓。
“由于这种疾病,大部分婴儿会表现为嗜睡和格外安静,所以非常容易被忽视。”郑绪阳解释,先天性甲减的症状在不同阶段表现不同。新生儿期时,宝宝可能出现超长“小黄人”状态,黄疸持续超过2周,还会特别贪睡,每天睡眠超过20小时。进入婴幼儿期后,症状会更明显,首先是出现眼距宽、鼻梁低平的特殊面容;其次是生长迟缓与智力低下,身高、体重低于同龄儿童,后续学习也会遇到困难;此外还有代谢异常,嗜睡、怕冷、便秘、食欲差、心率偏慢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心包积液。
早筛查早治疗,把握黄金干预期
应对先天性甲减,筛查至关重要,新生儿期的足跟血检测也是关键,通常在出生后3-7天采血,检测促甲状腺激素。其中,早产儿、低体重儿,以及母亲孕期有甲减或甲亢病史的宝宝,更要重视复查环节。
“家长日常也要多观察,若发现新生儿黄疸长时间不退、喂养困难、哭声异常,或婴幼儿生长曲线明显落后于同龄孩子,应立即带宝宝就医。”郑绪阳提醒,先天性甲减的黄金治疗期是出生后2周内,若3个月后才治疗,智商可能下降20-30分;6个月后治疗,智力损害将不可逆,需终身或长期用药。
所以,早期进行干预是关键,患儿完全可以与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家长无需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