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养生>
秋雨骤降一夜入“冬”?中医教你三明治法巧穿衣
发布时间:2025-10-27 09:17:21 星期一   每日商报

近日,浙江遭遇连续降雨,杭州气温一夜之间骤降十余摄氏度,市民纷纷开启“火速入冬”模式。浙江省中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汪潇提醒,气温剧烈波动时,人体易受寒邪侵袭,颈肩腰疼痛、脾胃不适、呼吸道感染等“秋寒病”高发,尤其是老人、慢性病患者等群体,需格外注意科学防护。

秋寒伤人有靶点

颈肩腰、脾胃、呼吸道首当其冲

“秋季雨水多、气温下降,寒邪就像‘隐形刺客’,专挑人体薄弱部位攻击。”汪潇表示,颈肩和腰部是经络气血运行的关键处,受凉后气血易瘀堵不通,不通则痛,次日便可能出现颈肩僵硬、腰部酸痛,甚至弯腰系鞋带都困难。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的人,老毛病更容易被“勾”出来。秋雨过后,不少人仍延续夏天贪凉的习惯,却不知寒邪会让脾胃“罢工”。寒邪刺激下,消化酶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变慢,可能会引发腹胀、腹痛、腹泻等问题,长期如此还会伤及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弱,影响营养吸收。呼吸道作为人体与外界接触的“第一道防线”,更是寒邪的重点侵袭目标。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鼻子和喉咙是寒湿入侵的“突破口”。气温骤降后,鼻塞、流涕、咳嗽、嗓子干痒成了常见症状。老人和小孩呼吸道黏膜脆弱、抵抗力弱,一旦防护不当,易引发感冒、支气管炎,严重时甚至诱发肺炎。

70岁的张大伯(化名)就因一场降温“中招”。他有慢阻肺和高血压病史,近日杭州气温骤降后,他出现咳嗽痰多、胸闷气急的症状,开始打算抗一抗,没几天就越来越严重,氧饱和度持续偏低,肺部听诊能听到明显干湿啰音。被紧急送往浙江省中医院后,经消炎、平喘、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病情才逐渐稳定。“像张大伯这样的慢性病患者,对气温变化极为敏感,寒邪可能诱发基础病急性发作,甚至引发更严重的急症。”汪潇强调。

寒从脚起、风从颈入

这些保暖误区要避开

“‘寒从脚起,风从颈入’不是老话空谈,而是有中医和现代生理学双重依据的。”汪潇解释,脚部远离心脏,血液循环慢、阳气弱,是寒邪入侵的“门户”;颈部肌肉薄弱,且常暴露在外,风寒易从颈后风池穴等部位钻进体内。寒邪会通过皮肤毛孔、腠理间隙和经络通道侵入人体,因此秋季保暖要重点护住颈、脚、腰这三个部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更需警惕气温波动带来的风险。温度骤降会让血管频繁收缩舒张,导致血压大幅波动,增加心梗、脑梗等意外的发生概率;同时还会削弱气道黏膜屏障功能,诱发哮喘、慢阻肺急性发作。

生活中,不少人认为“喝酒能御寒”,实则是误区。汪潇指出,喝酒后皮肤血管扩张,血液流向体表,让人暂时感觉温暖,但身体核心温度反而会下降。酒精还会降低人体对寒冷的敏感度,使人放松防寒警惕,更容易“失温”,与此同时,还可能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到底该如何科学应对秋寒、温暖护体呢?汪潇提出了以下建议:

1.适时添衣保暖,不盲目遵循“春捂秋冻”:秋雨过后寒湿交织,此时应及时添衣,而非硬扛,穿衣要遵循“上薄下厚”的原则,重点保护头、颈、腰、脚等易受寒部位,尤其要注重早晚时段的防护。推荐采用“三明治”穿衣法:内层选择透气吸汗的纯棉衣物,中层搭配羊毛或抓绒材质保暖,外层穿着防风防水外套。这种穿搭方式既能有效保暖,又便于根据温度变化及时调整。

2.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上,秋季宜“润肺养脾”,可多吃梨、百合、银耳等食材,少食辛辣油腻;适度运动能增强体质,可以选择散步、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同时室内注意保持通风,减少细菌病毒滋生。

3.穴位按摩:每天按揉鼻翼两侧的迎香穴1分钟,能增强鼻部抵抗力,减少鼻塞、流涕;按揉手腕横纹上的列缺穴1分钟,可滋养肺气,把寒邪挡在体外。

最后,汪潇医生提醒,一旦出现持续咳嗽、胸闷气急、高热、剧烈头痛等症状,或原有基础病加重,要及时就医,别拖延病情,才能平安渡过这个“多事之秋”。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冯嘉宁 通讯员 吴煜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