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这个“立”字,是古人观测天象的智慧结晶——太阳行至黄经135度,此时天地间阳气渐收,阴气初萌。
但在浙江,虽是立秋,依然是骄阳炽热、蝉鸣声声,暑热夹湿仍是主旋律。因此,养生之道,贵在明辨这“假秋天”的独特时令,既要祛除残余暑湿,又需为秋冬敛藏打好根基。
立秋
顺时调养
祛暑湿,敛初阴
巧用外治内调
起居
夜卧早起,护阳防“阴暑”
遵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夜卧早起”之训(建议夜晚10:30前入睡,清晨6:00左右起床),利用相对凉爽的清晨活动,避开午间酷暑。
立秋后早晚温差初显,严防“阴暑”!避免长时间直吹空调、风扇,尤其要护住后颈风池穴(寒邪入口)、肚脐神阙穴(元气之根)及脚踝三阴交(肝脾肾经交汇处),防止寒湿之邪乘虚而入,阻滞经络。
饮食
清补兼施,立秋不忙“贴膘”
传统“贴秋膘”大补特补,在暑湿未消的浙江初秋是大忌!油腻厚味易困遏脾胃,助长湿浊,引发不适。
巧用食疗:
清热利湿主力军:冬瓜(带皮煮,利水更强)、丝瓜、薏苡仁、赤小豆、绿豆。一碗清爽的冬瓜薏米老鸭汤,是祛湿健脾的时令佳品。
润燥小贴士:秋气初生,燥意微现。可适量食用银耳、百合、莲藕、梨(蒸食更温和)等清润之品。推荐 “三白露”(鲜藕、鲜梨、鲜荸荠榨汁过滤),生津润燥而不助湿。
健脾养胃固根基:茯苓、山药、白扁豆、芡实煮粥或入汤,固护脾胃中焦,增强运化水湿的能力,为后续进补铺路。
情志与运动
安宁避肃杀,导引通气血
《素问》强调秋日需“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暑热未退,人易心烦气躁。此时更需调畅情志。
晨起或傍晚,于公园林荫下悠然散步,细心感受初秋萌动的静谧。聆听舒缓乐音,练习腹式深呼吸(吸气鼓腹,呼气收腹),让心绪平和下来。避免沉溺于悲秋情绪,多回忆愉悦之事。心神安宁,有助于肺气的清肃下行。
传统导引术推荐:利用早晚相对凉爽时段,练习八段锦(如“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五禽戏(侧重“虎戏”强筋骨、“鹿戏”舒肝胆)或易筋经导引(侧重“倒拽九牛尾势”和“收势”健运脾胃,化湿和脾)。这些动作和缓、内外兼修,既能活动筋骨、畅通气血以助祛湿,又能调息宁神,非常契合立秋时节“收”与“和”的养生主旨。
外治法点睛
抓住“末伏”黄金期,巧用三伏贴
立秋时节,仍在三伏。尤其今年立秋后还有一段“末伏”时间,这正是 “冬病夏治”三伏贴发挥效用的最后关键冲刺期。三伏贴利用自然界阳气鼎盛、人体腠理开泄的有利时机,扶助正气、祛除体内沉寒痼冷,从而达到预防或减少冬季旧病复发、减轻症状的目的。
对于已经在头伏、中伏贴过的人群,末伏贴是巩固疗效、延长作用时间的重要一环。对于之前错过的人,末伏贴仍能抓住阳气最后的“尾巴”,起到一定的“补救”效果。
立秋,是天地阴阳悄然转换的微妙驿站。在浙江这片暑湿留恋、伏寒尚存的大地上,养生智慧在于把握“通、和、藏”三字诀——通利湿热以解当下之困,调和脏腑以固后天之本,借末伏三伏贴之力驱散沉寒,为秋冬“藏”好阳气根基。
供稿: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中医师 周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