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心理>
成人也会得ADHD?揭开“隐身”背后的真相!
发布时间:2025-08-01 09:57:08 星期五   健康浙江

“医生,您确定没把我和前面小学生的报告弄混?”

42岁的赵先生“砰”地把报告拍在桌上,眼睛瞪得溜圆:“我42,不是12!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这不是上课走神被罚站的小孩才有的毛病吗?”

面对赵先生的震惊和质疑,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董莹盈耐心解释:“ADHD可不是小朋友的‘专属’。它像一条贯穿人生的线索,小时候表现明显,长大了可能换了‘隐身衣’,但问题依然存在。”

像赵先生这样的困惑非常普遍。很多人对ADHD的认知,还停留在“儿童专属”的层面。上课坐不住、作业磨蹭、注意力“跑偏”……这些明明是孩子的表现,成年人怎么会和ADHD扯上关系?今天,就让我们揭开成人ADHD的“隐身之谜”。

图片

ADHD,全称“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简单来说,患者大脑在“注意力调控”“冲动控制”“活动量管理”等功能的发育上相对滞后,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遇到困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01注意力不集中

做事易分心,阅读文件反复回看却记不住,开会时思绪不知不觉飘走。

02 多动/冲动

儿童可能坐不住、小动作多;成人则常表现为内心焦躁不安、难以放松、说话抢话、缺乏耐心,外在肢体多动可能不明显。

03 执行力差

计划好的事总拖延,重要任务迟迟无法启动,深陷“想做但做不到”的泥潭。

图片

答案是肯定的!

ADHD的核心问题始于童年,但研究显示,约60%—70%的儿童患者,其症状会延续至青春期甚至成年期。只是,成人的ADHD症状往往更隐蔽,容易被误解为:

1、粗心大意:出门三次才想起手机落家里。

2、拖延症晚期:对着PPT改了8遍还停在第一页。

3、脾气急躁、没耐心:工作后频繁换岗位却总觉得“不适应”,人际沟通差,容易跟同事起冲突。

甚至被归结为“性格问题”或“能力不足”。这些表象之下,ADHD可能就是那个被忽视的“幕后推手”。

图片

许多成人迟至中年才确诊,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01 症状“隐身术”

随着年龄增长,外在表现变化。儿童期的“坐不住”变成成人的“内心躁动”;注意力分散被归咎于“工作太忙”“压力大”。症状披上了“成人化”的外衣,更难识别。

02 认知“盲区”

过去医学界对成人ADHD关注不足,公众普遍认为这只是儿童病。加之患者自身可能长期“带病生存”,适应了症状,直到生活、工作、人际关系受到显著冲击(如频繁出错、晋升受阻、家庭矛盾加剧),才意识到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图片

虽然ADHD是神经发育问题,但通过科学干预,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管理和显著改善:

01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

特定药物能帮助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有效改善注意力、控制冲动。

02 行为干预与心理辅导

学习实用技巧,如时间管理、任务分解、优先级排序、应对分心策略等,减少拖延,提升效率。

03 生活方式调整

建立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坚持适度运动、创造低干扰的工作/学习环境(如关闭不必要的手机通知),为大脑高效运转提供支持。

董医师强调:“就像近视需要眼镜、糖尿病需要控糖一样,ADHD是一种需要科学管理的健康问题,绝非‘性格缺陷’或‘能力不足’。”

图片

听了董医师深入浅出的解释,赵先生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愤怒转为好奇,继而陷入沉思。他想起自己总被夸“急智”却屡屡在关键时刻“掉链子”,错失晋升机会;想起妻子抱怨家里永远像“战场”一样混乱无序……那些困扰他多年的生活碎片,此刻仿佛被一根看不见的线串联起来,指向了同一个答案。

如果你也常常感到:

注意力像“断了线的风筝”,难以掌控。

内心充满动力,却总被无形的障碍“绊住”手脚。

因效率低下、忘事、冲动而陷入焦虑、沮丧,甚至自我怀疑。

请不要轻易否定自己!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未被识别的成人ADHD。

及时识别,科学干预,是走出困境的关键。了解ADHD,就是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第一步。寻求专业评估和帮助,能让你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特点,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从容、更自信地驾驭工作与生活。

别让“儿童专属”的误解,继续耽误你的精彩人生!

供稿:绍兴市卫生健康委、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董莹盈

审稿: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 谢渭根

来源:健康浙江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