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互动>
医疗有延伸、服务有温度 家访,让关爱永不“出院”
发布时间:2025-11-18 09:15:31 星期二   都市快报

高龄、独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出院之后,往往意味着新一轮挑战的开始——恢复得怎么样?用药是否要调整?病情出现变化如何及时发现?面对这样的现实难题,浙医健萧山新街医院(浙医健杭州医院萧山院区)二病区的医护人员用行动给出了答案:走进患者家里,让关爱永不“出院”。

过去一个月,由二病区彭惠忠主任和龙晓丹护士长组建的回访小队,带着专业的医疗服务和温情的关怀,叩响了10位出院患者的家门。这份特殊的“家访”,不仅是一份加持的约定,更弥补了从医院到家庭“最后一公里”的照护空白。

“说好了要去,就一定会去”

“王阿姨,我们想明天上午来看看您,下雨天,您在家等我们就好!”每次出发前,龙晓丹护士长总会提前与老人电话约好时间。

出院老人中,大多是居住在周边村社,且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患者。地址难找?那就多问几次。天气恶劣?龙晓丹笑笑:“说好了要去,就一定会去。”

在老人家里,医护团队仔细查看他们的康复情况,确认他们是否遵医嘱用药,并进行相关的健康宣教。更重要的是,对于独居、行动不便的老人,这支回访小队还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上门护理服务,比如抽血、更换尿管等,解决了老人家的“出行难”。

80岁的暨奶奶独居在一栋没有电梯的老房子的五楼,身患多种慢性病,一个月前因为双下肢水肿住院。

下楼看病,对暨奶奶而言是一场“远征”。医护们的到来,为她提供了看病的另一种可能性。上门抽血,评估各项指标……这间小屋成了“临时病房”,这份“送医上门”的贴心,让她更安心。

“心病”还需“心药”医

75岁的李大伯因长期便秘反复腹痛,加上本身就有焦虑症,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格外忧心,即便病情好转出院后,那份深植于心的不安,依然如影随形。

“李大伯,您恢复得比我们预想的要好,您要对自己有信心啊!”彭惠忠主任的话像一颗“定心丸”,极大程度地缓解了李大伯的焦虑。医护人员们带来的不仅是专业的健康指导,更是一次有效的“心理疏导”。

“在李大伯家我们是不允许站着的。”龙晓丹护士长笑着说。每次看到医护人员站着,李大伯都急得不行,“这怎么行!你们特地来看我,怎么能站着?不坐我就内疚!”这让他们既有些哭笑不得,又满心暖意。

一次“查房”,发现用药危机

“刘奶奶,您最近的降糖药是怎么吃的呀?”“哦,那个药啊,我有时候记得就吃,忘了就算了……”这段看似平常的对话,让彭惠忠主任的心立刻揪紧了。一测餐后血糖,19.1mmol/L!90岁的刘奶奶因为没规律服药导致了血糖失控,还出现了新的下肢水肿。

几天后,刘奶奶在家人的陪同下回到了医院。一次及时的上门回访,如同一张“安全网”,兜住了一次潜在的健康风险。

“还有一位奶奶也是糖尿病,腹部有腹水,每天要吃的药很多,自己经常搞不清,要吃错,我们到了之后给她仔细整理分类和标注,反复嘱咐她吃法、用量,奶奶很感动,还非要给我们塞自己家种的水果。”龙晓丹护士长回忆。

这份温暖约定,是浙医健萧山新街医院“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生动注脚,它打破了医院的围墙,将诊疗与关怀持续延伸。未来,医院将继续深耕“医护家访”这项服务,为更多有需要的家庭点亮一盏温暖的守护之灯。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张慧丽 通讯员 王艺锭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