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夜醒三四次,天亮才能眯一会儿,白天浑身没劲儿”“越想睡越清醒,床像针毡似的”……这样的困扰,正发生在超半数中老年人身上。数据显示,我国总体人群失眠率约24.8%,而中老年人群失眠率高达45%-50%,成为失眠问题的“重灾区”。令人担忧的是,不少老人将“睡不好”归为年龄增长的自然现象,默默忍受,却不知长期失眠暗藏健康风险,且多数情况可通过科学方法有效改善。
老了就该少睡?
关键在于第二天的状态是否充沛
“以前沾床就睡,现在熬到凌晨是常事。”67岁的王阿姨(化名)坐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睡眠障碍科的候诊区,眼下的黑眼圈格外明显。她的失眠始于1年前,起初只是偶尔入睡慢,后来发展到一晚上只能睡3个小时,还频繁醒。“我以为人老了就该少睡,忍忍就过去了,没想到白天头晕、心慌,连做饭都没力气,还总跟老伴发脾气。”
接诊的廖峥娈副主任医师在详细问诊后发现,王阿姨的失眠不仅和她关节疼痛的老毛病有关,更源于对自身健康的过度焦虑——去年体检发现血压偏高后,她总担心自己得大病,夜里躺在床上反复琢磨,越想越精神。“这是典型的中老年失眠,生理变化、情绪波动和错误认知相互叠加,从而让睡眠问题越来越严重。”廖峥娈解释道。
“首先‘老了睡眠需求少’是最常见的误区。”廖峥娈强调,老年人的睡眠需求并未减少,而是睡眠能力下降,就像“机器老化,运转效率变低”,导致入睡难、易醒,但仍需保证每天6小时以上睡眠。判断睡眠是否充足,核心看第二天的状态:若白天精力充沛、思维清晰,即使睡5小时也属正常;若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就算睡够6小时,也可能是睡眠质量差。
“随着年龄增长,大脑中调控睡眠的神经递质功能减弱,睡眠会逐渐变浅。同时,慢性疼痛、夜尿增多、呼吸不畅等躯体问题,都会直接打断睡眠。”廖峥娈表示,除了生理因素外,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是中老年失眠的重要诱因。空巢孤独、担心健康、退休后生活节奏变化等,都可能让老人陷入负面情绪,导致大脑持续兴奋,难以入眠。
此外,生活习惯上的不当做法,也在悄悄加重失眠,比如白天久坐不动、下午喝浓茶或咖啡、晚上看情节紧张的电视剧,或是失眠后试图通过白天补觉来弥补,反而打乱了睡眠节律,形成“越补越乱”的恶性循环。
科学应对失眠
三个“实用招”帮老人找回好睡眠
“中老年失眠大多不需要过度依赖药物,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科学干预就能改善,关键是找对方法。”结合临床经验,廖峥娈针对中老年人的睡眠特点,给出了三个“接地气”的建议,帮助老人逐步找回健康睡眠。
规律作息,别因“没睡好”就“补觉”。坚持“定点睡、定点起”,比如每天22:00准时上床,6:00按时起床,即便前一晚没睡好,第二天也不能赖床或白天补觉。“睡眠节律就像闹钟,一旦被打乱,重新调整需要很长时间。”廖峥娈举例,曾有一位患者因前一晚失眠,第二天白天补觉3小时,结果晚上更难入睡,形成恶性循环,直到坚持规律作息一个月后,睡眠节律才逐渐恢复正常。
睡前“三忌”,给睡眠“踩刹车”。首先要忌兴奋性物质,睡前1小时内不喝浓茶、咖啡,也不吸烟,避免这些物质刺激神经,影响入睡;其次要忌剧烈活动,睡前2小时内避免跑步、打篮球等剧烈运动,可选择慢走10分钟,让身体逐渐放松;最后要忌刺激内容,睡前不看悬疑剧、刷短视频,这些内容容易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可换成听舒缓的轻音乐、看纸质书等平和的活动,帮助大脑慢慢平静下来,为入睡做好准备。
应对“越想睡越醒”:试试“反向暗示”。若躺在床上30分钟仍没睡着,别强迫自己“必须睡”,立即起床到客厅做简单活动,如揉核桃、做手指操,有睡意再上床;也可尝试“矛盾刺激法”:反复默念“我不想睡觉”,通过反向暗示缓解焦虑,反而更容易入眠。“很多老人越催自己睡越紧张,就像越想记住的事越忘,放松下来才是关键。”廖峥娈说。
廖峥娈特别提醒,当失眠持续超过1个月,或是伴随一些异常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能硬扛。“比如持续情绪低落,对以前喜欢的下棋、养花等爱好完全失去兴趣;或是过度焦虑,一点小事就紧张心慌,坐立不安;又或是记忆力明显下降,频繁忘带钥匙、买菜忘付钱,甚至在熟悉的小区里迷路,出现这些情况时,失眠可能不仅是睡眠问题,还可能与情绪或认知疾病相关,需尽快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就诊,通过专业评估和干预,避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