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糊味道飘出窗、要放调料总是忘、拿手好菜大变样……这些林林总总的情况,千万别只怪“记性坏”。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早防早治,守护认知”。除了烧菜翻车,这个疾病还有哪些报警信号?
“厨房顶流”频繁翻车
竟是大脑出了“故障”
“妈,你这红烧肉怎么又烧糊了?”
台州人李女士(化名)第三次倒掉锅底发黑的肉块时,终于忍不住红了眼。
在她心里,母亲张阿姨(化名)可是家中的 “厨房顶流”,红烧肉的糖色晶莹如琥珀,炒土豆丝根根爽脆带锅气……美味让人赞不绝口。
变化是从2025年春节开始,先是炖汤时总是忘记放盐,补加时又信手倒多;又好几次把鱼煎糊到粘锅为止,甚至不记得要放料酒……最让她心慌的是一个清晨,69岁的母亲对着用了十年的电饭煲发呆十分钟,喃喃道:“这玩意儿怎么用啊?”
起初家人都以为是“年纪大了记性差”,但以前的拿手好菜频频“翻车”让李女士惊醒:这根本不是“老糊涂”那么简单,是妈妈在求救!
带着母亲跑遍当地医院,检查单却都写着 “正常老化”。直到李女士刷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科普文章,连夜订了来杭州的高铁票——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诊室里,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彭国平的提问一针见血:“阿姨是忘刚做的事,还是十年前的事?”“会不会总是在楼下打转却找不到路?”“会不会偶尔疑神疑鬼?”听到李女士的描述,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敏锐地察觉到这并非简单的老年健忘,很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早期迹象。
专家立刻安排了检查,通过血液化验、神经心理测评、头颅MRI等临床分析,加上淀粉样斑块PET和tau蛋白PET扫描的精准评估,终于抽丝剥茧查明真相:张阿姨的大脑已经发生明显的病理性改变——AD是真正的病根。
一顿家常菜里
竟藏着这么多“认知考验”
幸运的是,张阿姨的病情尚处于早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烧菜“翻车”和“失记”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作为一种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她目前仍通过积极治疗来控制症状和有效延缓病情进展。
“可别小看这烹饪一餐一饭,它是一项需要多重能力协同配合的复杂任务!”彭国平介绍,要凭经验判断“一勺盐”是多少(判断力),要记清“先炒香葱姜再放肉”的步骤(记忆与计划能力),还要盯着火候防汤汁溢锅(判断与执行能力)……这些环节环环相扣,一旦老人频繁搞错烹饪步骤,炖菜炖到水烧干,甚至不会开关电饭煲、忘记关掉煤气灶,很可能是认知功能的完整性受损了。要是已经完全做不出昔日的拿手菜,说不定已经迈进“轻度认知障碍”的门槛。
此外,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会损害人的嗅觉与味觉。其中,嗅觉减退往往更早出现,部分老年人可能因此闻不到食物烧糊的气味。味觉辨别能力下降虽相对较晚,但也会影响老年人对菜肴口感的判断,加剧烹饪失常问题。
警惕生活中这些反常行为
“三早”是对抗疾病的有力武器
烹饪失常并非孤立的预警信号,生活中还有多种反常行为同样值得警惕。彭国平解释,阿尔茨海默症有十大危险信号:
记忆力减退,刚说过的话转眼就回忆不起来,近期遗忘;
社交能力下降,语言表达出现困难,话到嘴边就忘记了;
难以完成熟悉的日常工作,比如不会烧拿手的家常菜;
对时间和地点的概念模糊。比如记不清日期、记不得自己所住的楼层或房间号;
判断力减退,购买保健品、理财等容易上当;
频繁丢失物品或藏东西,尤其喜欢将贵重物品藏在床底等不寻常的地方,且事后完全记不起藏放位置;
理解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如买菜算账算不明白;
情绪上出现持续的抑郁、焦虑,反复述说心里难受却讲不出原因;
原来写字工整变得歪歪扭扭甚至串行、越写越小;对图像或空间关系的处理出现问题,走路时频繁撞到门框、桌椅;
失去做事的主动性,如以前爱跳广场舞、养花,突然不再参与。
“这些信号出现一种或几种,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排查。”彭国平提醒,有些迹象,比如记忆力明显减退,确实很难判断是年纪大了,还是疾病问题,所以最好还是到医院进行排查。日常生活中要通过调整饮食、适当运动、智力锻炼等方式积极预防。
浙大一院神经内科主任罗本燕教授提醒,AD临床期的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表现为忘记近期事件、重复提问、方向感变差、完成熟悉事务困难等,常被误认为是“老糊涂”;中期则会出现语言能力退化、空间感丧失、明显的妄想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到了晚期,患者将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甚至出现攻击行为或昼夜颠倒、卧床不起等。
罗本燕教授表示,我国AD患者近1000万,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也对家庭照护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目前,对抗AD最有力的武器是早期筛查、早期发现、专业诊断和规范的综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