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岁王阿姨近日出现发热乏力的症状,本以为是普通感冒,结果在生病一周后却出现了明显血小板下降、肝功能异常以及肌酸激酶升高,于是她立即来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结果住院后经过血液NGS检测,竟然被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由于病情进展迅速,她很快出现意识模糊、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不得不行气管插管予以呼吸支持治疗。然而,不解的是,家属表示王阿姨平时身体不错,也就是喜欢夏天在家附近的河溪中摸螺蛳,未曾进过山林,身上没有发现蜱虫叮咬的痕迹,为什么不幸中招?
今年4月以来,市一医院感染科已接诊多例类似病例,其中有一对夫妻在上山挖笋后双双感染,同样未发现蜱虫叮咬痕迹,一人病情进展迅速,同样因呼吸衰竭行气管插管,所幸经积极抢救后痊愈。
正值酷暑,近期广东等地持续出现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引发了大家广泛关注。而另一种由蜱虫叮咬传播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也悄然进入夏季高发期。
新型布尼亚病毒为何无蜱虫叮咬史也会感染?
感染科主治医生李思颖介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又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蜱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往认为,该病毒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但近年研究发现,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甚至被携带病毒的动物(如鼠类、羊、牛)体液污染的环境也可能导致感染。
该病多发生于春夏季(4-10月),尤其是在潮湿的丘陵、山区、林地周边区域,农民、野外作业及野外活动者要格外注意。虽然目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及有效的预防性疫苗,但早期支持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因此,大家无须过度恐慌,切记野外活动时积极做好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