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王(化名)今年25岁,体重高达130公斤(BMI 40kg/m2),多年前被诊断为重度脂肪肝,肝功能指标异常飙升了5倍以上。尽管他长期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并尝试了多种药物,效果却始终不理想,肝脏健康持续恶化,硬化风险如影随形。
经朋友介绍,他慕名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温珍珍副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寻求帮助。在就诊过程中,他了解到消化内科目前正在开展一项创新技术——内镜下胃转流支架置入术。经过充分评估沟通,小王决定一试。
7月,在浙大邵逸夫医院手术室内,内镜减重团队在无痛胃镜下,仅耗时15分钟,成功为小王置入了特殊的“胃转流支架”。手术过程很顺利,“就像做了一次普通的胃镜检查,没什么痛苦。”小王自述。术后24小时观察无异常,次日即顺利出院——这次微创手术,为他开启了减重和改善健康的新希望。
据了解,作为浙大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近期重点开展的全新技术之一,“胃转流支架”主要适用于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不耐受或不愿接受外科手术的肥胖合并脂肪肝患者,提供了一种微创且安全高效的治疗新途径。
这项技术到底如何帮助脂肪肝肥胖患者减重并改善代谢?团队介绍,其核心在于利用了人体的生理机制,从三大方面“破题”——
重塑“食物特快专线”:支架被放置在十二指肠与空肠之间,建立起一条“捷径”,让食物绕开主要负责糖脂吸收的上段小肠,直达中下段小肠。同时,食物与胆汁、胰液“错峰出行”,混合时间被延迟,减少了糖脂的分解吸收,从而将热量摄入降低约30%。
点亮“饱腹信号灯”:食物提前抵达肠道中远端,强力刺激身体大量分泌GLP-1等“饱腹激素”,不仅有效增强饱腹感,减少进食欲望,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助力血糖控制。
优化“肠道微生态”:该过程引导更多胆汁酸和营养物质流向肠道下段,有利于促进有益菌群的生长,从微生态层面改善整体代谢健康,助力脂肪肝缓解。
该技术的另一大特点是微创、可逆且安全性高。 据介绍,支架通常在体内留置约3个月后,即可通过同样微创的无痛胃镜方式轻松取出。通常,术后一个月左右,患者体重平均可下降约8%-10%。
那么,哪些人适合选择这项技术?温珍珍表示,内镜下胃转流支架置入术适合以下人群:BMI≥ 32.5 k g/m2的单纯性肥胖患者;BMI在30-32.5 kg/m2 之间,且同时符合≥2项代谢综合征指标,或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前期、脂肪肝等疾病的患者;对于BMI在25-30 kg/m2但存在明确代谢问题(如进展期脂肪肝)的患者,在经过严格评估后也可能成为合适的候选者。
术后管理方面,邵医减重团队为患者提供全程随访支持,并引入AI智能系统,密切监测体重变化、肝功能恢复以及影像学指标等,科学调整营养计划,帮助患者建立并维持持久健康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