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热词:
全身大面积脓疱,撕心裂肺的疼,还可能伴随持续高热……这种皮肤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甚至还可能危及生命。不仅公众了解的不多,医生也可能会误诊,这是皮肤病的一种罕见类型——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以下简称GPP)。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满孝勇教授介绍,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是一种罕见的、复发性或持续发作的严重皮肤疾病。其患病率为1.403/10万人,依此估计中国约有2万名GPP患者。GPP的临床表现为患者皮肤会广泛爆发脓疱,并有痛感,而且可能伴发高热等全身症状。同时,GPP可反复发作,也可呈持续性发病,也可因继发感染、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皮肤大量脓疱,突发高热
25岁女孩顿感生活无望
25岁的小娜(化名)患有斑块型银屑病,多年来都不能痊愈。去年的一次病毒感冒后,小娜的斑块型银屑病越发严重了。不出半个月,她的皮肤开始溃烂,化脓,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可怕的是她开始出现了高热的症状。
家人见状,急忙将她送到浙大二院救治,满孝勇教授接诊后发现,小娜全身上下有大量的脓疱,伴随红斑发作,用“体无完肤”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属于GPP急性发作期,随后小娜被收治入院治疗。
经过系统治疗,小娜的病情趋于稳定。可是,这次发病重创了小娜的身心健康,多次和家人表达“不知该如何面对今后的生活”“想要放弃治疗”……家人更是心急如焚。
据悉,GPP是一种罕见的、异质性的、可能危及生命的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临床上与斑块状银屑病不同。因为这种“炎症风暴”不仅会影响皮肤,还会对患者的心脏以及消化系统造成破坏,严重情况甚至会导致死亡。
传统的治疗手段以缓解症状为主,且长期使用容易产生多种副作用。比如甲氨蝶呤、环孢素、硫唑嘌呤,这一类药免疫抑制太广泛,甲氨蝶呤还会导致口腔溃疡、皮肤溃疡,环孢素可能带来高血压和肾毒性的问题。
“这种病急需有针对性的药物,能快速解决GPP发作症状,让病人的疼痛、高热、身体损害不再持续蔓延,并有效地控制病人的复发。”满孝勇教授建议小娜使用靶向生物制剂,既往的临床效果显著,非常适合小娜的情况。
可喜的是一针过后,小娜身体的脓包开始干瘪、消退、脱屑,第二针后不仅全身的脓疱完全好了,之前斑块样的银屑病也没有再复发。
一年后,小娜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按计划出国留学,开启了美好的大学时光。
GPP治疗进入精准时代
变成可以“临床治愈”的疾病
GPP在病程中呈反复发作或持续性发作,会导致患者反复住院治疗,甚至可能伴随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包括心力衰竭、肾衰竭和败血症等,因此尤其需要更精准的诊疗方案
而且,因为GPP的罕见性,导致医患对疾病认知不足,患者常面临误诊、漏诊的局面,且作为一种复发性的罕见病皮肤病,传统治疗手段作用机制不够精准,同时易造成较大副作用,对患者的身心和经济均带来严重负担。
医学研究表明,白介素-36(IL-36)信号通路与GPP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是导致皮肤炎症、脓疱形成和异常组织重构的主要细胞因子。
去年3月《脓疱型银屑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将佩索利单抗列入推荐,目前佩索利单抗已被应用到临床治疗中。作为同类首个阻断白介素-36受体激活的单克隆抗体,佩索利单抗的到来填补了该疾病领域的临床空白。
满孝勇教授介绍,佩索利单抗是同类首个阻断白介素-36受体 (IL-36R)激活的单克隆抗体,可针对性抑制与GPP发作密切相关的白细胞介素-36(IL-36)通路,通过与IL-36受体结合,阻断IL-36产生的炎症反应,从而抑制GPP的炎症信号通路,实现脓疱和皮损的快速清除,减少GPP发作。
“有了好药,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从一个不可治愈的疾病,变成可以‘临床治愈’的疾病,这就是医学科学进步给GPP诊疗领域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满孝勇教授表示,2024年1月1日,新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3年)》正式实施,佩索利单抗陆续在全国多地开出纳入医保报销后的首张处方,这意味着饱受皮肤脓疱、疼痛、疾病反复发作困扰的GPP患者终于享受到了创新药进医保带来的福音和实惠,真正迎来了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靶向生物制剂治疗时代,这不仅大大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也满足了GPP患者对于突破性创新药物的迫切需求,帮助患者树立积极治疗的信心,使他们能从兼具疗效和安全性的创新药中获益。
专家也建议,对于GPP患者,接受系统性的规范治疗及长期化的慢病管理至关重要。满孝勇教授提醒,患者平常要注意预防病毒感染,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就医,不要自行擦药、吃药。
浙大二院皮肤科设置有专门的疑难罕见病的门诊,全方位、多角度、针对性的帮助“孤儿病”患者们解除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