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词:
这种颅内疾病临床易误诊,介入手术疗效显著
每日商报讯 近日,丽水的余大爷(化名)在种植苗木时不慎被枝条弹伤眼睛,当时症状并不严重,于是用了一些抗感染的眼药水。然而持续用药2周后,症状不仅未缓解,反而进行性加重,左眼视力几乎完全丧失。
为了挽救视力,余大爷来到了浙大二院眼科门诊就诊,接诊医生认为这种程度的外伤不至于导致如此严重的视力下降,进一步的脑血管CT动脉造影(CTA)检查提示可能为“颈动脉海绵窦瘘”。在该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博奥院区),神经外科虞军主任医师仔细分析了余大爷的病情,结合CTA结果,考虑他患了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硬脑膜动静脉瘘。
血流之间出现“短路”,大伯视力消失
虞军介绍,人体的正常组织供应来源于动脉输送的动脉血,经过各级血管网提供至细胞,再收集回静脉。
“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种异常的颅内动静脉直接吻合,通俗地讲就是动静脉‘搭错了’。这位患者供血动脉直接通过瘘口与左侧的眼静脉逆流,破坏了正常的眼部静脉回流,从而导致了视力进行性下降、眼球突出、结膜充血水肿、巩膜血管扩张等症状。”虞军解释说,“像这种位于深部的动静脉瘘,传统手术创伤较大,介入治疗是一线治疗方法。”
入院第二天,医疗组就为余大爷进行了血管造影联合根治性手术的一站式诊疗,避免患者两次进出手术室,提高诊疗的舒适性。
术中造影的结果和术前分析一般,余大爷被确诊为舌下神经管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双侧颈外动脉分支咽升动脉作为供血动脉,通过瘘口向左侧眼静脉逆流。
紧接着,该科室徐良副主任医师通过“颈外静脉-面静脉-内眦静脉-眼上静脉-海绵窦-岩下窦-髁前静脉”的逆向静脉入路,到达瘘口,通过填塞弹簧圈和注射Onxy胶水将其完全封闭,再次造影提示动静脉瘘完全消失。
为何要采取如此曲折与复杂的通路?徐良解释说,余大爷因颈内静脉闭塞,无法采取常规的像高速公路一样通达的介入通路(颈内静脉-岩下窦-髁前静脉),所以只能通过这条“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来达到治疗目的。据悉,这条路径是浙大二院首创,已治愈数百例患者。
术后,患者症状立刻缓解,三天后就顺利出院。
症状在眼睛上病因在颅内,临床上很容易误诊
医生介绍,硬脑膜动静脉瘘这类疾病的表现在眼睛,根源在颅内,临床上很容易被误诊。
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是颅内硬膜动脉与静脉的直接异常吻合。作为一种较为罕见的颅内血管畸形,DAVF大约占所有颅内血管畸形的10%。不同部位的DAVF引起的症状也各不相同,部分患者可能一直无明显症状,也有部分患者因头痛、耳鸣、视力下降、颅内杂音、复视等症状而就诊,还有部分患者因DAVF破裂出血急诊入院。
不同部位的DAVF治疗策略也不尽相同,但总体可分为传统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其中前两者应用更为广泛。开颅手术切除动静脉瘘,闭塞供血动脉以及引流静脉的有效性毋庸置疑,但相对较大的创伤以及较长的住院时间“劝退”了不少患者。
近年来,介入技术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了DAVF的一线治疗手段。它“不开刀”,只需要在大腿根部穿刺置入导丝导管,即可到达瘘口并将其完全闭塞。由于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越来越多的患者更加倾向于选择介入技术来治疗这类疾病,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