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热词:
青少年、老年人是肺结核的两大高发人群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作为浙江省结核病诊疗中心,收治了全省绝大部分的结核病患者。2023年,医院结核病门诊量在7万例次左右,住院大概5000人,新发现的结核病人2000例左右。
哪类人是结核病的易感人群?浙江省结核病诊疗中心负责人、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结核科蔡青山主任医师说:“从门诊来看,青少年以及60岁以上老年人结核发病率相对高,这两类人的免疫力较低下,接触到结核杆菌后,容易被感染。”
1
连咳嗽都没有,怎么会是肺结核? 17岁高三男生筛查出肺结核
小徐今年17岁,是杭州某高中的高三学生,即将面临高考。寒假结束回校,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在肺结核筛查时呈阳性,随即转到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进一步筛查,通过痰液、CT检查,最终确诊染上了肺结核。
这一消息让小徐和家人难以接受,他跟医生再三确认:“我之前好好的,连咳嗽都没有一声,怎么会是肺结核呢?”
蔡青山主任表示,小徐属于无症状感染者,虽然染上了肺结核,但他没有出现任何临床表现,也没有不适。在肺结核患者中,有40%的患者是无症状感染者。
之后,小徐配合医生进行为期半年的抗结核治疗。治疗过程中,要吃4种药物杀菌,且不能去学校,半年后才能复学。由于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还要考虑后期可能会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对症调整。
高考近在眼前,小徐一想到自己无法上学,甚至有可能无法参加高考,觉得天都塌下来了。家人和老师不断安慰他,让他在家治疗期间好好复习,高考时可以申请单独隔离考试,这才让他心中的大石头落了地。
结核病的防治,关口前移很重要。从2019年起,我国对中小学以及大学新生开展全面的入学前肺结核筛查。中考、高考生,在升学考试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开学前,要再做一次筛查,以免感染结核影响学业。
蔡青山主任表示,肺结核的确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临床表现,结合CT、痰液、气管镜等多项检查,最后才能确诊。“目前,临床上有40%-60%的结核患者是检查不到体内的结核杆菌的。”
2
同寝室5人被查出结核潜伏感染
潜伏感染者会发展为肺结核吗?
上面病例中的男生小徐住校,寝室包括他一共6人,室友有5个。筛查发现,小徐的5个室友都是潜伏性结核感染者(注:指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但没有发生临床结核病的症状和体征,且没有临床细菌学和影像学方面活动性结核病的证据)。
对潜伏性结核感染者,在知情、自愿的基础上可进行预防性治疗。预防性治疗一般吃1-2种药即可,服药时间3-6个月。
其实,活动性肺结核只是结核病的冰山一角。据估计,全球约有1/4人口在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后会成为潜伏感染者,我国约有20%的人口是潜伏性结核感染者,是全球结核潜伏感染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这部分人群约5%-10%会在其一生中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且有相当一部分发病在初次感染后5年内。
潜伏性结核感染者一般不会有结核病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也没有传染性。如果在多种诱发因素的影响下,患者体内结核杆菌一旦被激活,随着病情发展,会转变为活动性肺结核。这时,患者就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表现,比如咳嗽、咳痰、发热、胸痛、咯血、盗汗等,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导致结核分枝杆菌外侵,累及其他脏器。
那么,潜伏性结核感染者会发展为结核病患者吗?
一般来说,新近感染的结核潜伏感染者有5%左右会在两年内发病,具体还要看机体免疫力情况。其他未发病的人群处于潜伏感染状态,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后,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在体内的结核菌可能会大量生长繁殖,导致最终发病。
3
74岁大伯持续咳了一个多月
CT显示肺部有多个“窟窿”
除了青少年,老年人也是结核病的一大易感人群。“由于老年人存在部分失能、出门就医机会少,老年人的结核病症表现易被基础病掩盖,往往不易发现。”蔡青山主任提到,老年结核患者较多是在敬老院、医养机构中发现的。
74岁的蒋大伯住在杭州一家养老机构,去年11月底,他出现咳嗽、咳痰症状,一开始以为是普通感冒,自行吃了几天感冒药,症状仍没有缓解。
持续咳嗽一个多月后,蒋大伯觉得不太对劲,咳了这么久还没好,会不会变成肺炎了?于是到医院检查,医生一看肺部CT影像,蒋大伯的肺部有许多个“窟窿”,看上去就像蜂窝煤一样!
医生高度怀疑蒋大伯染上了肺结核,建议他赶紧到结核病专科门诊看看。蒋大伯挂了蔡青山主任的门诊号,最终被确诊肺结核。他的肺结核已经比较严重,结核杆菌已经将肺部侵蚀,出现大片孔洞。
蒋大伯长期住在养老院,平时经常和几个老人一起在养老院活动室聊天、看电视。得知他感染肺结核的消息,养老院马上安排全体上百号人进行结核筛查,结果发现6人阳性,且都是平时和蒋大伯走动比较密切的人员。
“像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我们之前还遇到一位70多岁的阿姨,夏天在家里不舍得开空调,几乎每天都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蹭空调。夏天结束后,她出现一段时间的咳嗽、咳痰症状,后来检查发现是感染了肺结核。”
蔡青山主任说,一些密闭公共场所空气不流通,人群又密集,是病菌滋生和传播的“温床”,是发生结核感染的高危场所。如果身体抵抗力不好的老人,就更容易发生感染。
此外,结核病患者常见临床症状与感冒类似,但不是完全一样,肺结核患者的症状具有长期性,并非一两周就可痊愈。因此,当自己长期有感冒症状时,需关注是否有罹患肺结核或者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及时就医。
4
30多岁女士减肥导致抵抗力下降 结果感染了结核病
“除了老人、孩子要注意预防,艾滋病人及移植术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力低下人群也要注意。”蔡青山主任表示,尤其是现在不少年轻人,因为长期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或者爱美女性长期减肥控制体重,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也会影响免疫力,不知不觉间就染上了结核。
不久前,蔡青山主任在门诊遇到一位30多岁的女士,她气质优雅,身材不胖不瘦,但仍觉得自己身材不够完美,长期控制饮食。为了减肥,这位女士还在吃一款控制食欲的减肥药。直到前段时间出现咳嗽、咳痰的症状一直不见好转,她才去做了检查,结果确诊感染了肺结核。
“年轻人因为控制饮食、熬夜导致抵抗力下降,像这样的例子门诊中不少见。”蔡青山主任说,他还接诊过一位30岁出头的小伙子,在杭州某IT公司工作。去年底,因工作连续熬夜加班了小半个月,几乎每天都凌晨两三点睡觉,早上7点多起床上班,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当了一段时间的“拼命三郎”,正好公司安排体检,没想到被确诊为肺结核。
“一般来说,30岁出头正值壮年,身体应该是非常好的。但是这个小伙子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严重睡眠不足,免疫力下降。这样的情况下,结核杆菌乘虚而入,导致感染。”蔡青山主任说。
治疗肺结核规律、全程服药很关键 20多岁小伙擅自停药先后复发4次
蔡青山主任提到,患上肺结核,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是可以治愈的。一般至少需要服药6个月,而且中途不能漏服和间断服药。如果私自停药或间断服药,不但易复发,还有可能产生耐药性,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时间更长(18-24个月),治疗费用更大,且治愈率大打折扣。
世卫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结核病死亡率为2.0/10万,我国的结核病死亡数约为3万。
“我碰到过一位20多岁的男性患者,四五年之前确诊肺结核,当时发现早,症状不明显,只要坚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一个多月以后眼看症状消失,自己停了药,后来复发又过来治疗。之后,因为家庭变故、经济出现困难等各方面原因不规律服药或者停药,复发过3次。”
当蔡青山主任再见到这位患者时,他的情况已经很差,持续咯血,去过北京、上海等多地求医,医生给出的建议都是尽可能用药物控制。最坏的情况考虑肺移植,但这个手术本身的风险极大,且移植后有重新被感染的可能性,一旦发病,情况会更加严重。
蔡青山主任强调,肺结核的治疗原则是规律、早期、全程、联合治疗。治疗期间,还需要密切监测结核药物的副作用,服用结核药,要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肾功能情况,避免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还需要进行定期体检,检查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