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热词:
记者 张静 金晶 俞茜茜 通讯员 吴玲珑 辛暄
许先生夫妇都是骑行爱好者。近日晚间,他们相约龙井骑行,准备到山里感受竞速的喜悦,没想到半路出了意外。
经过龙井路一个陡坡时,33岁的许先生不慎摔倒。摔倒时腹部正好撞到了山地车的把手,许先生顿觉腹部疼痛不已,起不了身。妻子见状赶紧拨打120,许先生被紧急送至浙江医院灵隐院区急诊。当时,他已经脸色苍白,很快出现了意识丧失、脉搏微弱等情况,被诊断为失血性休克!
几乎流掉了身体一半的血 幸运的是命总算被抢救回来
急诊团队一边为患者做相应紧急处理,一边做各种急诊手术准备,浙江医院普外科副主任谢达飞副主任医师紧急上台,为许先生实施肝破裂修补,以及胰尾、肠系膜、胃壁修复,这才止住了他的腹腔出血,再加上输血等抢救措施,许先生的命总算被抢了回来。
谢达飞表示,肝脾破裂是危重急腹症之一,肝脾破裂后会导致腹膜腔积血,患者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甚至会出现休克的表现。而这位许先生的情况,更是十分特殊,原来他还是位肝血管瘤患者,瘤体直径约5.6cm。
“肝血管瘤患者一旦经过碰撞、挤压或者是剧烈运动之后,就有可能发生肝血管瘤破裂,从而造成生命危险。”谢达飞说,许先生这次摔伤导致肝破裂合并肝血管瘤破裂,失血速度快且失血量多达2500ml。正常情况下,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一个体重60kg的人的血液量约为4200-4800ml,也就是说,许先生几乎流掉了身体一半的血。
“对于肝内血管瘤,患者不必过度紧张,它是一种良性肿瘤,一部分血管瘤会缓慢增大,但大部分生长很慢。绝大多数肝海绵状血管瘤不用治疗,也不用服用药物。对于临床确诊的典型血管瘤,一般每半年门诊彩超复查即可。对不典型的血管瘤,可以做肝脏增强CT或者肝脏增强磁共振进一步明确,约3个月左右复查一次。
如果患者血管瘤超过6cm,有明显的不适症状,或与肝癌鉴别困难时,才需要治疗,手术切除是首选方法。”谢达飞提醒,肝内血管瘤患者日常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同时要避免肝区受外力碰撞。
16岁少年夜骑1个多小时
突发心跳骤停
10名医护接力做心肺复苏
与普通的骑行兜风不同,一些夜骑都是专业山地车,甚至带有竞技性质,骑行速度较快。大家在骑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其中的运动风险。就在今年9月7日,都市快报报道过一位夜骑中突发心脏骤停的患者。
那是暑假的一天夜晚,16岁的冬冬相约同学去骑山地自行车。连续1个多小时的高强度骑行后,冬冬突然倒地,不省人事。被送到浙中医大二院(浙江省新华医院)急诊医学科时,冬冬已经面如死灰,四肢紫绀,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散大。
在浙江省新华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周冰之带领医护人员进行全力抢救下,终于抢回了冬冬的生命。
省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胡鹏飞表示,冬冬没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风险因素,也没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遗传史,但血管造影却提示心脏的前降支近端有70%的狭窄,还伴有斑块破裂,在剧烈运动下,就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龙井线光线差、坡度陡
骑行爱好者提醒
更适合进阶型选手
杭州的骑行爱好者越来越多,在网络搜索,可以看到网络博主分享的各种关于杭州夜晚骑行路线和攻略。
比如有路面相对平稳适合新手的路线:钱塘江沿江线、杨公堤线、富春江线、翁金线、苕溪绿道等;再比如,文章开头许先生发生意外的“九溪龙井线”,因为路面光线差,加上坡度比较陡,更适合进阶选手。
“如果是初学者,不建议一上来就去高难度的山路,坡度大的地方,骑行的下坡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每小时七八十公里。”一位今年加入夜骑队伍的陈先生告诉记者。
今年7月,都市快报记者采访过活跃于“骑行胜地”翁家山一带的骑行爱好者。其中有一位骑行龙井“最快女骑手”(根据骑行记录手机软件“Strava App”今年的记载),被称为“金姐”的27岁女孩。
金姐提醒大家:“骑行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安全,要学习基础的安全知识,比如不能和队友贴太近,以防视线受阻;不要跟电动车,防止他们突然刹车;还有就是晚上骑车一定要用车灯,注意右转手势,戴好头盔和礼让行人。”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患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