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热词:
痛风,也叫白虎历节风,这个名字出自我国的传统医学;病如其名,形容痛风发作时的疼痛感受,就像白虎在撕扯,令人难以忍受。
而秋季是痛风的高发季节。因为天冷后,人们摄入高热量的食物来补充能量,加之其他因素作祟,很容易引发痛风的急性发作。
肾脏结石,多处关节肿痛
69岁老人痛风发作住院
今年69岁的汪大爷(化名)有长达4年多的痛风史。第一次痛风急性发作时,症状并不严重,吃几天止痛药症状就消失了。而这恰恰助长了汪大爷面对疾病的侥幸心理,在之后的几年里,一旦痛风发作,他就简单地吃点药应付过去,更别提会注意日常饮食摄入了。结果是痛风一直反复发作,甚至有越来越频繁的迹象。
一个月前,汪大爷的右膝关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他像往常一样,吃了止痛药后肿胀症状缓解了,但不多时左踝关节竟然也开始肿痛,加上之前还没有完全痊愈的右膝关节,短短几天内,连带着身体多处关节处出现问题。
“手部多个关节变形,双膝及双足踝关节也都肿了,尤其是这左踝关节肿得老高了,实在是痛得没有办法走路,而且止痛药,挂激素盐水都没有效果。”由于这次痛风发作实在是过于严重,彻底击垮了汪大爷的心理防线,他不得不前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吴华香处寻求更专业的治疗。
经过详细检查,吴华香发现汪大爷的尿酸高达650μmol/L(成年男性正常值为149- 416μmol/L),肌酐134μmol/L(正常值标准为44-106μmol/L),都属于升高的范围,已经影响了肾脏功能。
“B超显示患者的肾脏有多个结石,这是尿酸堆积的结果,另外我们还从双能量CT中发现患者的膝关节、踝关节都有大量的尿酸盐结晶,形成了一个个‘痛风石’。”针对汪大爷的情况,吴华香认为,首要任务是缓解痛风症状,通过一些降尿酸的药物促进痛风石的溶解,使得汪大爷痛楚缓解不少。
经过1周的治疗,汪大爷顺利出院。后续将在吴华香的指导下,从药物、饮食、生活等多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降尿酸治疗。
痛风患者的“多事之秋”
这些生活习惯要格外引起重视
据了解,痛风是一种因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性风湿病,其主要特征是血尿酸增高,血液中浓度过高的尿酸在人体关节处逐渐沉积下来,形成了“尿酸盐结晶”,一旦在关节中沉积,危害不容小觑,最典型的是关节红肿、疼痛,导致关节损伤。如果发生在肾脏,会发展成肾结石、慢性肾病等疾病。
秋季是痛风的高发季节,吴华香表示俗话常说“多事之秋”,对于痛风患者来说更是如此,需要加强防范,避免以下情况发生——
高嘌呤饮食。秋季某些地区有“贴秋膘”的习惯,而许多热量高的食物属高嘌呤食物,这是痛风发生最重要的诱因。尤其秋季常见的螃蟹,含嘌呤较高。
关节受凉受潮。秋风习习,秋雨连绵,关节受凉受潮,极易诱发痛风。
饮酒增加。天气渐渐寒冷,不少人喜欢喝酒暖身。而研究证实,酒精的摄入与痛风发病密切相关,且可促进高尿酸血症的发展。
果糖摄入增加。秋季水果品种丰富,不乏柿子、葡萄等富含果糖的水果。但研究发现,过度摄入果糖的患者可表现为血尿酸水平升高和痛风发病率增加。
此外,过度劳累、受凉感冒、关节外伤、过度运动、肥胖、药物因素及精神心理因素对诱发痛风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必须引起重视。
最后,吴华香提醒,对于痛风患者来说,无论什么季节,日常饮食都需要注意避免食用动物内脏、酒类、少食海鲜、牛羊肉,多吃蔬菜、低脂牛奶,平常可以多喝柠檬水。同时也要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次数以每周4-5次为宜,每次0.5-1小时为最佳。运动期间或运动后,应适量饮水,促进尿酸排泄。避免快速大量饮水,以免加重身体负担。痛风急性期则以休息为主,中断锻炼,有利于炎症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