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词:

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自我感动式”父母会害了孩子一生
发布时间:2023-03-20 17:40:21 星期一   每日商报

指导专家 周国岭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生儿育女,我们尝尝会用“含辛茹苦”一词来形容。因为身为父母,总是尽其所能地把最好的给孩子:吃、穿、玩、用,无一不是先孩子,后自己。可以说,活在孩子的世界里,目之所及处,只有孩子的身影。

但是,打着“一切都是为了你”的招牌,扯着“感情”的旗帜,这样的教育,结果可能只是感动了自己,感动不了孩子。反而是父母觉得自己牺牲得太多了,孩子却越来越累,越累越痛苦。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周国岭主任医师认为,分不清责任,守不了原则,辨不明课题,无法因材施教的父母,往往都是伤害孩子最深的那个人。恰如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谈道的,“做父母的不是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多做些事情,凡是自我牺牲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极端自私,会从感情上掌握住孩子,过分的牵挂往往是占有欲的伪装。”

一碗豆面上热搜 背后是绑架式的“爱孩子”

最近,网络上的一则视频引起了很多人的热议。一口冒着热气的大锅前,一位妈妈正在卖力地用工具搓面条。原本是温情满满的场景,拍摄这个视频的女儿却配上了令人毛骨悚然的音乐,瞬间变成恐怖片。

画面上的文字是:“不出意外全家又要挨骂了。”

原来,视频中的妈妈,正在做的是山西一种用豆面制成的美食——抿尖。这种面食做起来比较麻烦,需要自己和面,还要用上专门的工具,用力将面条挤压到锅里。每次家里吃这个,她妈妈都会认为自己做得太累而大发脾气,锅碗瓢盆和所有吃饭的家人都要被骂。

女儿看见妈妈从厨房里拿出来这玩意儿,就战战兢兢,全家低气压。然而事实上,女儿却并不喜欢吃这个面条,每次都是妈妈坚持要做,做了还要骂人,让全家人都胆战心惊。

在这条视频下面,有无数“感同身受”的网友发表评论:父母付出之后,还要大肆抱怨一番,让对方产生“亏欠感”才乐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牺牲感”。有人还说,这样的场景是“童年噩梦”,完全体会不到父母口中的“爱”,而是沉重的负担和深深的负罪感。

周国岭认为,这就是典型的在亲子关系中的“自我感动式付出”:给予者有一种付出感、牺牲感、一种内在能量损耗感;而接受者则完全感受不到对方的爱,有的只是深深的恐惧和被控制压迫感,有着不堪重负的“压力山大”。

“这种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不顾对方真实需求的付出,会让孩子的成长之路倍感沉重,得不到父母想要的进步、感激和回馈。”而且,长期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可能会渐渐走入抑郁的沼泽里。

“一切都是为了你” 初二学生因这句话患上抑郁症

今年开学后不久,周国岭接诊了一名初二学生小林(化名),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已经无法继续上学,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

治疗期间,周国岭了解到,小林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为了孩子的学习环境能够更好,就倾尽全力,在小升初时将他送到民办的国际学校读书。

读这所学校每年的花费不菲,对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是很大的压力。为此,他们整日以此鞭策小林,希望他能努力读书,将来出人头地。

小林本身是个很争气的孩子,一直学习成绩也不错,原可以凭本事考上一个不错的高中,但不得不听从父母的安排走上“全英语教育”的学校。可是,小林没有很强的英语基础,人又很内向,面对听不懂的外教课,从小接受英语教育、家境优渥的同学,他有着深深的自卑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今年开学一段时间后就不声不响地待在家里,玩游戏,睡觉,就是不肯回学校继续读书。

全家为此经常吵架,小林还曾尝试割腕自杀,幸好被及时发现。此时,小林父母才意识到孩子可能是精神出了问题,于是带他就医检查。即便在诊室,小林父母也不停地向周国岭抱怨,他们是如何为孩子付出的,又是如何辛苦,没想到他还会变成这样……

在进行心理治疗时候,小林也曾向周国岭敞开心扉:感觉自己被父母的情感绑架;怎么做都是亏欠;在他们眼中我不懂感恩,不懂回报;他们很苦很累;自己的存在就是错……

周国岭表示,如小林一样的小患者,在他的门诊中比比皆是。“当然,形成这样的性格有内因有外因,不一定所有的孩子都会因此患抑郁症,但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伤害绝对不容小觑。”他认为,父母一厢情愿地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把自己的付出,强加到孩子身上,拒绝事先沟通,事后诉说自己委屈,树立一个高大的牺牲形象,然后索取回报,以亲情和付出绑架家庭和孩子,可这样的爱孩子也无福消受,很可能会造成“小林式抑郁症”这样的后果。

亲密关系不能等价交换 培养孩子要懂得因材施教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情感勒索,指的是在亲密关系中,利用恐惧、责任、内疚,操纵对方屈服于自己的行为。父母的自我感动就有这样的风险,陷于情感勒索的教育,很可能造成孩子一边依赖、一边嫌恶的恶果。

事实上,从精神分析来看,爱是一种能量。真正的爱,给予者和接受者都会感觉到一种幸福温暖的感觉。

周国岭表示,父母在孩子身上情感和经济的付出自然是无法估量的,但孩子其实是不能决定自己出生的,所以,从某种层面上说,父母与子女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但如果父母只认为是单方面的付出,那孩子可能不会享受到家庭的爱,而只会想逃离。

如果是性格内向的孩子,会渐渐地变得懦弱、自卑,凡事都会迎合别人;如果是外向的生格,他就会发展成叛逆、顽固。“而想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没那么难,需要的只是平等的沟通和父母自己的不压抑。”他认为,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注意根据其内在的性格特征,有区别地去选择教育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

比如,你的孩子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容易自我否定的人,那切忌不要用自我牺牲感去“道德绑架”孩子,而是要时刻给予鼓励和肯定;相反,你的孩子是个外向、容易自大的孩子,就要适时地鞭策下,让他认清自己的现实水平,以免误入歧途。

“其实说白了,种瓜不一定得瓜,所有的亲密关系都是不能等价交换的,这其中的复杂程度哲学家也未必能理清。”他希望所有家长们,选择爱你的孩子,就让他轻松地翱翔,千万不要用沉重的“爱”去打湿他的翅膀。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冯双 通讯员 李彬    编辑:邹卓琪

 

周国岭认为,这就是典型的在亲子关系中的“自我感动式付出”:给予者有一种付出感、牺牲感、一种内在能量损耗感。周国岭表示,父母在孩子身上情感和经济的付出自然是无法估量的,但孩子其实是不能决定自己出生的,所以,从某种层面上说,父母与子女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即便在诊室,小林父母也不停地向周国岭抱怨,他们是如何为孩子付出的,又是如何辛苦,没想到他还会变成这样……在进行心理治疗时候,小林也曾向周国岭敞开心扉:感觉自己被父母的情感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