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词:

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父母不让玩火 二年级男孩在衣柜里点燃鞭炮
发布时间:2019-11-20 06:00:00 星期三   杭州日报

放学回家为抄近路,他从学校窗台上跳下导致骨折;过年时全家吃团圆饭,他独自在房间柜子里点燃鞭炮。这两天,在杭师大附院主办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联合门诊规范化建设继教班”以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多学科研讨会”上,医院党委书记、知名心理学专家骆宏提到了团队接诊的这两个案例。

“儿童多动症也会并发许多症状,比如对立违抗障碍,甚至反社会倾向等。”究竟是哪部分大脑组织功能异常,才造成了各种儿童心理疾病?骆宏书记说,这次会议,医院特意请来全国的心理、神经、儿童领域专家,共同交流研究儿童多动症等常见脑认知疾病。最近,杭师大附院儿童心理团队的三项多动症研究成果,还登上了国际期刊。

喜欢对着干 小男生动不动就“出格”

每半天的门诊,杭师大附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门诊负责人、主任医师方妍彤大约要看8位患者。来找她的孩子中,一半人可以被打上“多动症”的诊断。

最近一次坐诊,来了两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男孩。一个二年级,脚上绑着石膏,被爸爸搀扶着走进来;另一个四年级,被妈妈揪着耳朵“拎”进诊室里。

“真是个不让人省心的熊孩子。一个月前我出差,给他买了个奥特曼玩具,想让他开心一下。回来前一天晚上就电话告诉他了,谁知道他放学急着回来,为了抄近路,直接从学校窗台跳下来,腿骨折了……”马先生怒目圆睁,忙着数落儿子。

方妍彤看看小马问:“哦,怎么会想到从窗台上跳下来?”小马头一歪,回答得理直气壮:“从教室门出来,要绕一大圈才能到校门口,窗台下面直接对着侧门,回家更方便!”

四年级男孩凡凡,也让家人操碎了心。“医生,这个孩子实在太讨人厌了,每天在学校招猫惹狗,同学都讨厌他。有时候看看他也挺可怜,想和同学玩,但往往没多久就起冲突了,现在一个朋友都没了。”

“看起来孩子很孤单,小朋友,你喜不喜欢上学啊?”方妍彤问。凡凡眼睛一翻:“不喜欢!作业多,老师凶,同学也对我不好。”

凡凡妈妈叹了口气:“我儿子就是这样,每次都说别人不好,从不想想自己对不对。今年过年,别人家都在吃团圆饭、看春晚,我们家在忙着救火。”

原来,那天晚上凡凡一心想着放鞭炮,家人担心安全不同意,他竟在放棉被的衣柜里点燃了鞭炮,直到房间里烟冒才被家人发现。一家人手忙脚乱打了119,除夕夜都没过好。

男多女少 仅两成多动症患儿成年后可缓解

这是两个怎样的男孩啊?他们做事不计后果、举止粗鲁、脾气急躁、不会等待、抗干扰能力低,容易和同学起冲突,还伴有学习问题。

“经过多重诊断测试,他们都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方妍彤说,在中国有2300万多动症儿童青少年患者,但就诊率只有10%。幼儿期被父母、教师认为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在2年级时仅有大约5%到10%被诊断为多动症,仅1/3左右的家庭接受正规治疗。

骆宏团队做了个统计,2018年,医院共接诊3000例儿童心理疾病患者,其中一半被确诊为多动症,“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明显低于同年龄该有的水平,情绪比较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容易出现意外,很难交到朋友。”

方妍彤坦言,多动症患儿并不完全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好转,到成人期,仅有22%的患者能完全缓解。“多动症的发病率已达到6.26%,高于焦虑症的发病率,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社会公共问题。男女发病比例为4.9:1。”

不过,多动症这种常见病,只要早识别、早干预,治疗效果通常比较好。但以往在确诊前,医生只能通过给患者做量表来判断,缺乏客观的评估指标。今年,杭师大附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团队干脆做起了相关研究,还有三项“多动症研究”登上了国际期刊。

“比如手指压力测试,让患儿将手指按在仪器上,监测孩子的注意力水平。注意力集中的孩子,手指压力是稳定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手指压力则是曲线型的。”方妍彤举例,还有VR注意力转移测试场景等方法,来区分孩子是否存在注意力缺陷。

目前,科学家只知道多动症的发生与大脑前额叶等功能连接异常有关,但缺乏大数据。接下来,杭师大附院将以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院为依托,成立神经脑认知中心,研究孩子的脑功能结构与多动症、网络成瘾、抑郁症、焦虑症等的关系。

医校家联动 给患儿更多陪伴与扶持

“儿童多动症的发生,80%由遗传因素引起,它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20%由家庭环境等外因引起。”方妍彤说,父母患有多动症,孩子更容易发病。如今生育二孩的家庭增多,大宝确诊多动症,老二得病的概率可以达到32%,双胞胎中另一方的患病概率更是达到80%。

多动症的并发症不少,比如对立违抗障碍,出现破坏性行为,它不仅影响孩子的现在,还影响着他们的将来。骆宏说,患儿幼时会发呆、走神、情绪急躁、容易受伤。成年后驾车发生意外的风险更大,还会存在社交障碍,甚至有反社会倾向及犯罪问题。因此要尽可能早识别、早干预。

“我们正在做的是医校家联动,三方结成同盟,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儿的功能,给予患儿家长建议。”方妍彤提醒,家长首先别讳疾忌医,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行为矫正始终贯穿全程。“多动症患儿并不是故意不听话,而是大脑生病了,患儿的父母首先要接纳孩子,别太焦虑,按照孩子的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如今不少父母在生育孩子后,给予的陪伴太少,常常将孩子交给电子产品。还有一些家庭教育理念不一致,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争吵,或是打断孩子的注意力,骆宏认为,这都是导致多动症发生的诱因。“其实多动症无须担心,也并不可怕,只要充分认识,积极治疗,并为患儿多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他们一样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柴悦颖 通讯员 冯晓    编辑:邹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