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词:

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男孩脾气暴躁 不料竟被当做多动症患者治疗
发布时间:2019-07-09 06:00:00 星期二   每日商报

如今,家长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费尽心力,身体健康要关注,学业成绩要盯牢,脾气性格也不能不留神。孩子内向不爱说话,家长担心会不会得了“自闭症”,但若是太过活泼好动,又怕孩子有“多动症”。

不过,太过好动顽劣的“熊孩子”表现就一定是多动症吗?其实不然,有时候只是缺乏心理关爱,浙江医院儿科沈道江主任医师就曾遇到过不少被当做“多动症”治疗反而治出心理疾病的患儿。

父母忙于工作,男孩顽劣异常

由于爸爸是船员常年出海,妈妈是医务工作者,两人平时都没有太多时间照顾9岁的儿子李科(化名)。每每学校要开家长会了,同学都是爸爸妈妈参加,李科却一直是爷爷奶奶参加,内心很不高兴。直到有天他在学校跟同学打架后,妈妈从医院请假赶来处理,李科觉得自己找到了“如何吸引家长关心”的方法。

从此以后,李科从乖巧内向的孩子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熊孩子”,学习成绩也每况愈下。“在学校吵架打架,在家里动不动发脾气,还顶嘴,跟他讲话永远不在一条线上,眼神四处乱飘,摸摸左边碰碰右边。”李科妈妈听朋友说儿子可能是“小儿多动症”,便带着他去看医生。跑了好几家医院,都说“小儿多动症”的可能性非常高,便就这么开始治疗了。

但是,从浙江省内医院再到上海医院,三四年时间下来,李科医生看了很多,药也吃了不少,但“症状”依然没有改善。李科妈妈又惆怅又焦急,听闻同事沈道江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很擅长,便带着孩子来了。

经过仔细观察李科表现,又单独和李科谈心后,沈道江判断,李科并非小儿多动症,他的一系列“熊孩子”行为,其实是他心里缺乏家庭关爱,缺少沟通交流带来的结果。李科低声告诉他,自己就是故意不搭理家长和老师,“这样妈妈就围着我转了。”

随后,沈道江建议停掉原先的“多动症”药物,配合心理疏导即可。恍然大悟的李科妈妈也开始重视与儿子的沟通交流,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和儿子聊聊天,拉进了亲子关系。而李科也逐渐改掉了坏习惯,学习也赶上来了,日常也变得爱笑爱运动,非常健康。

小儿多动症的确诊要经过多项检查

据统计,3-7%的学龄儿童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男孩患病人数是女孩的3-4倍,致病原因尚不明确,大多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相关。许多家长看孩子静不下心来学习,成绩不好,再结合老师的评语,由此推测出可能是得了多动症。

沈道江说,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小儿多动症,注意力是否集中是一个主要依据。“比如进了诊室以后,观察小朋友是否坐得住,能否专心与医生交流。有的小朋友坐不住,一会儿开关门一会儿东摸摸西蹭蹭,有的小朋友坐住了,但心思不在对话上,答非所问,甚至发呆不回应。”

沈道江说,家长不要一看到孩子顽劣就当做多动症治疗,实际上多动症患儿通常有以下表现:患儿没有场合和时间的概念,比如大家在安静上课时,会突然发出怪声;做事没有目的性和持续性,一件事情没有做完,就去做另一件事情;最明显的一点,没有真正的兴趣爱好,什么事都吸引不了这个孩子一定时长的注意力,比如看书看不了10分钟。

老师或家长发现孩子有以上表现,建议去医院进行专业测评。目前要确诊多动症,除了经过国际通用多动症筛查表评估外,还要进行脑电图、微量元素等检查。往往一轮全面的检查下来,可能有一半的孩子并非多动症。若一旦确诊,则要尽早治疗。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陈敏娜 通讯员 王婷 吴玲珑    编辑:邹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