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热词:
学科构建围绕中心制
让老百姓拥有便捷的看病方式
高层次人才是医院办院实力的支撑和核心,也是发挥联动效应、促进医院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保证。浙江医院的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引进,围绕中心制的建设展开。
三墩院区以多学科专业团队形成十大诊疗中心,在人才储备上依托浙江医院的优势学科,围绕中心制,积极引进各专科专业人才,打造成了一个人员充足、结构合理、专科齐全、技术先进的强大医疗团队。
浙江医院三墩院区的脑科中心就有这么一支拥有健全专家团队建设及高效救治模式的卒中团队。与杭州市120急救中心联动,综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急诊科、检验科、康复医学科、营养科等科室力量对每一位卒中患者采取“多学科一体化全程管理”。
77岁的蔡阿姨是杭州人,早上6点多起床后突发右上肢无法抬起来,右下肢不能行走,右侧肢体发麻,无法言语,症状持续没有好转,家人拨打120急送至三墩院区,120医生在急救车上对蔡阿姨进行了简单的病史及查体,考虑为急性脑卒中,即刻联系医院卒中团队及急诊室。
蔡阿姨7∶05到达急诊室后,卒中团队已就位,开通紧急绿色通道,进行快速的专科评估、检验检查后确诊为急性脑卒中,立即送至放射科行急性卒中的影像评估:患者在溶栓及取栓时间窗内,有治疗指证;经患者家属同意后立即进行桥接治疗。
7∶25开始溶栓药物治疗,8∶20成功将左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栓取出,颅内缺血区域恢复血液灌注。像蔡阿姨这样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4.5小时黄金时间内到达医院,经过积极科学的治疗后神经功能可有较大程度的恢复,脑科中心积极、高效、多方联动的脑卒中“多学科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尽全力为每位患者保驾护航。
“互联网+”医联体
智慧医疗生态助力分级诊疗模式向纵深推进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病人反映最直接、最强烈、最迫切的就医难问题入手,利用“智慧”+“医疗”手段广覆盖,让老百姓看病更容易、更便捷。
作为浙江省老年病专科联盟及浙江高水平医联体的牵头单位,浙江医院早在2015年,就利用省卫计委已有的卫生专网优势,搭建了省内首个“智慧集成的双向转诊信息平台”并向全省推广。这种“医联体+专科联盟”的形式,涵盖城区、郊县、山区、海岛的纵深联合网,将省市级、县级、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双向联动,为全省超千万老年人群构建了由“急、难、疑”诊治到慢病管理,再到康复的架构体系。
西湖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医院高水平医联体成员单位与浙江医院实行“病区医疗托管、门诊重点扶持”的模式,由浙江医院派驻优秀的医护团队进驻,打造一流的医疗照护病房,推动医院-社区-家庭之间的无缝转诊体系发展,西湖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得到进一步升级,形成大城市三甲医院与基层医院分级诊疗新模式。
目前,以浙江医院为中心,包括6家高水平医联体,28家浙江省老年病专科联盟的医联体模式已经形成,辐射全省范围的医养护康一体化平台进一步完善。随着三墩院区投入运营,智慧医疗将进一步归入浙江医院构建的医养护康一体化平台中。三墩院区——浙江省老年医疗中心将成为全省老年病治疗康复中心、研究中心、指导中心和国内外交流合作中心。
三墩院区从设计之初,就对康复治疗注入更多目光。作为重点打造的科室,康复医学中心占地约2000平方米。
为实现康复医学早期介入的理念,从ICU的急性期重症患者开始,康复手段就成为重要的治疗措施。呼吸反馈治疗仪、振动排痰仪、床边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设备帮助患者更快地脱离卧床状态,在康复医学中心病区每一张病床,都配备了床边独立悬挂系统。对于无法独立完成坐站的患者,可以依靠它坐起、站立。
康复医学已进入“精准化”的新阶段,康复医学中心力量测试、训练设备均有先进的生物反馈系统,可以让力量训练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同时虚拟情景互动康复训练系统,帮助中枢神经损伤患者重新建立控制能力,让康复训练更加高效和准确。
即将投入使用三舱7门式高压氧舱治疗系统,目前省内一流的天轨训练系统、“黑科技”康复机器人等先进的设备都将让患者能够享受到全面、个性化的康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