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4月1日是我国第二个麻醉周,今年麻醉周的主题是“人民美好生活从无痛诊疗开始”。
曾几何时,疾病总是和疼痛联系在一起。治疗前出现疼痛症状,检查、手术过程中疼痛难忍,术后还要被疼痛折磨。
但其实,现在许多疾病都可以在无痛下进行治疗,而这全依赖“生命守护神”——麻醉科医师的一双巧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手术部主任、浙江省临床麻醉质控中心主任严敏教授告诉钱报记者,现在麻醉医师不再局限于解决手术疼痛,还要承担危重病人复苏抢救,术前评估与治疗,重要脏器功能维持,术后镇痛等职责,贯穿整个围手术期。
可以说,只要病人积极配合,完全有可能在医院感受不到疼痛,大大改善就医体验。
外科手术的照明灯
保护神经不受损伤
大多数人印象中麻醉医师的工作是这样的:戴着口罩帽子,穿梭在各个手术室,术前给你扎一针,然后你就睡着了,麻醉医师也不见了……
其实,麻醉医师在术中的工作远不止“扎一针”,让患者睡着这么简单。在很多手术里,他们就像照明灯,为外科医生保驾护航。
在神经外科、脊柱矫形、脊柱脊髓肿瘤、手外科、听神经瘤、颈内动脉粥样斑块剥脱术等手术中,患者的运动、感觉神经很容易受到破坏。即使是手艺再好的外科医生,也不敢打包票让神经完好无损。这个时候,就要麻醉科医师出马了。
50多岁的王大叔是温岭人,三年半前两条腿突然出现了发麻的现象,还出现疼痛,尤其是走路或站立久了,症状更明显。
当时王大叔赴上海一家知名三甲医院诊治,并做了手术,但术后双腿麻木感反而逐渐加重,最后甚至都影响了大小便,也不能行走了。
随后,王大叔来到浙医二院骨科就诊。骨科李方财主任医师经过问诊、查体和检查,找到了引起这次腿麻腿疼无力的元凶——“胸椎管狭窄,胸椎间盘突出”。王大叔需要再次接受手术,解除狭窄的椎管的压迫,使脊髓不再受压。
但由于王大叔椎管狭窄的程度很严重,再次在脊髓周围做手术,就好像在高空中走钢丝,稍有偏差就会引起脊髓损伤,可能会造成截瘫。
这种情况下,严敏主任带领的电生理监测团队就至关重要了。浙医二院是全国首家由麻醉科负责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医院。
他们的作用是,在手术中密切检测患者的重要神经,一旦碰到了重要的神经,相关仪器波纹会发生变化并立刻发出警报。这样,外科医生就不会“误伤”神经了。
手术那天,随着麻药缓缓进入王大叔静脉内,王大叔安静地入睡了。电生理监测团队的医生在王大叔头顶到四肢密密麻麻地扎了十六根线,用于监测神经功能。
李方财主任医师在电生理监测的密切监测下,小心翼翼地分离切除狭窄的椎管及压迫脊髓的组织,使后方脊髓硬膜囊减压彻底,然后两侧连接杆固定,拧紧螺母,随后的整个过程电生理监测没有出现异常变化,手术顺利完成了。
骨科副主任陈其昕主任医师和李方财主任医师经常和神经电生理监测团队开玩笑说,“电生理就是他们黑夜里的前照灯,没有它,摸黑开车要出车祸的。现在脊柱外科已经离不开电生理监测了,像脊柱侧弯这类复杂的脊柱手术,我们医院每年都有300多例,电生理监测给予巨大的帮助,多次在术中第一时间发现神经功能有改变,及时和手术医师沟通,立刻一起合作解决问题。”
无痛范围逐渐拓展
麻醉人才仍较紧缺
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麻醉医师的职责不再局限在手术中,而是延伸到了术前、术后。
术前,麻醉医师和外科医生一道,有时候还要进行多学科会诊,让病人在术前处于最佳状态;术后,麻醉医师和护士在复苏室里要全程监控患者的情况,管理术后疼痛,应对麻醉可能造成的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等情况。
不光外科医生和外科手术需要麻醉科医师的协助,内科也越来越离不开他们。
浙医二院拥有率先在全国建立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的4000平方米的集约式内镜中心,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全国无痛内镜培训基地,年实施无痛下内镜诊疗操作7万余项。可提供肠镜、胃镜、纤支镜、宫腔镜、人流镜、膀胱镜、尿道碎石等检测和B超介入、超声刀、射频等无痛诊疗技术。
提起做胃镜、肠镜,大多数患者都比较抵触,觉得非常痛苦,但有了无痛技术之后,大多数患者可以舒适地进行内镜检查和治疗。
内镜中心成立以来,每年无痛检查和治疗的工作量都在迅猛地增加。据统计,2017年浙医二院无痛胃镜的数量较上年上升50%,无痛肠镜上升48%,无痛内镜治疗上升22%。
浙医二院早在2012年正式建立了疼痛科,属于麻醉科的分支。麻醉科的医生,还需要收治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癌痛、非疼痛性神经病变、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
无痛技术范围的推广,手术量的增加,再加上患者对疼痛管理要求的提高,这对麻醉科医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据统计,浙江省麻醉从业人员4600余人,其中麻醉科医师4200余人,麻醉科护士400余人,浙江省麻醉科医师和手术科室医生人数比约为1:6。在欧美国家,麻醉医师和手术科室医生人数比约为1:3。
严敏主任说,一个合格的麻醉医师是外科医师中的内科医师,又是具备有全面内科知识的外科医师,急救技能扎实,尤其气管插管是每个麻醉医师都拿得出手的救命技能。所以,培养一名优秀的麻醉科医师,绝非易事。
以浙医二院麻醉科为例。为了壮大团队、填补需求,近些年麻醉科以每年10人的速度注入新鲜血液,但人手依然比较短缺。
严敏主任说,5年本科,3年以上的研究生及博士,再加上5年临床医师经历,才能培养出一个主治医师级别的麻醉师。她对手下的医生要求严格,有些医生哪怕已经评上主治医师,但只要没通过院内的考核,就无法独立负责手术麻醉。在她看来,麻醉医师必须具备“快速进入备战一线”的能力,否则就不合格不达标。
除了麻醉医师和麻醉手术部护士,麻醉科还离不开一群特殊的人——临床工程部的工程师们。由于麻醉科常年要和麻醉机、呼吸机、监护仪等器械打交道,所以工程师必不可少。
每天早上,工程师小伙子都要对着一张清单把仪器全部调试一遍;晚上,他们再进行检查、养护。有了他们的帮助,麻醉医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