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50多岁的赵阿姨因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被紧急送往杭州市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没想到的是,让她遭罪的“元凶”竟是夏季餐桌上的常客——炒葫芦。
夏天“吃苦”能降火?
整盘“苦葫芦”下肚致中毒
接诊的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孙国明发现,赵阿姨面色苍白、出汗明显、神情痛苦,结合病史追问得知,她中午食用了自家菜园采摘的葫芦炒菜。
“当时尝着特别苦,但想着苦味能降火,还是把整盘菜吃完了。”赵阿姨回忆道。没想到饭后两小时,腹痛、恶心等症状陆续出现,她这才意识到可能中毒,赶忙前往医院。
根据症状和进食史,孙国明怀疑为“苦葫芦中毒”。进一步检查显示,赵阿姨出现轻度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于是,消化内科治疗团队采取禁食禁饮、静脉补液、抗感染及胃肠黏膜保护等措施。经过两天治疗,赵阿姨的症状明显好转,目前已康复出院。
为何普通蔬菜会变“毒药”?
夏季这些蔬菜发苦必须扔
孙医生解释,葫芦类植物(如葫芦、丝瓜、黄瓜)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合成“葫芦素C”等毒素,这类物质具有强烈刺激性,即使高温烹饪也难以分解。一旦摄入,轻者引发胃肠道反应,重者可能导致低血压、休克、肾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这里面尤其要注意长时间日晒、缺水种植的葫芦。”孙国明强调,“杂交种子种出的蔬菜以及长期未采摘的老瓜果,这些有可能累积较高毒素。”
据余杭三院统计,每年6-8月是葫芦科蔬菜中毒高发期,这与夏季高温潮湿的种植环境密切相关。老人、儿童、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对毒素更敏感,需严格避免食用可疑蔬菜。
孙国明提醒,切勿因节约心理或过度相信“苦味清热”而忽视风险。健康饮食的核心是安全,遇到可疑食物时,牢记“宁可浪费,不可冒险”的原则。
苦瓜是个例外
不要和苦葫芦混淆
临床中,不少患者因混淆“苦瓜”与“苦葫芦”而误食中毒。
孙国明特别澄清:“苦瓜虽苦,但其苦味成分是安全的苦瓜苷。而普通葫芦、丝瓜若发苦,则需立即丢弃。”
他建议居民通过外观初步辨别:苦瓜表皮布满瘤状突起,而葫芦表面光滑,形状匀称。
医生来支招
四步远离风险
尝味辨毒:烹饪前切小块尝味,若苦味异常强烈且持续不散,立即丢弃并彻底清洗厨具。
注意来源: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葫芦科蔬菜,自家种植也需定期检查植株健康状况。
科学储存:瓜果类蔬菜应存放于阴凉通风处,避免高温加速变质。
急救原则:误食后若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切勿自行催吐或服药,应立即携带剩余食物样本就医。
吃瓜季,这篇建议转发至
“相亲相爱一家人”群聊
供稿:余杭区卫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