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杭州城西的一栋科技产业园里,小张和小李是备受瞩目的“AI双雄”。作为人工智能研发工程师,他们日夜与代码为伴,为项目攻坚克难。然而,今年春天,这两位攻克技术难关的“先锋”,却一同被一种病痛——腰椎间盘突出,拦住了前进的脚步。
“那段时间,坐超过半小时,从腰部到整条右腿就像过电一样酸麻胀痛,站着、躺着都难受,更别提集中精力写算法了。”小张回忆。小李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检查报告上“腰椎间盘突出”几个字,仿佛给他正值壮年的职业生涯敲了一记警钟。小张和小李都试过止痛药、理疗,效果却总是昙花一现。
医生劝他们赶紧手术,但是工作繁忙、正在赶项目进度的两人心里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内服外治的智慧
古方灵感与现代临床的结晶
上周六上午,他们找到了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坐诊的浙江省名中医沈钦荣主任中医师,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沈钦荣医生拿出的“武器”,并非冰冷的手术刀。
沈钦荣医生向两位年轻工程师阐释道,腰椎间盘突出远非“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这般简单。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它是一个由机械压迫、无菌性炎症、免疫反应共同参与的复杂进程。
“恰似你们编程时的‘多线程任务’。”沈钦荣医生运用一个他们能够理解的比喻说,“很多时候,剧烈疼痛并非突出的椎间盘本身‘压迫’所致,而是其引发的‘炎症风暴’刺激了神经根。这便是为何有些人突出情况严重却并无痛感,而有些人轻微突出却痛苦不堪。手术虽解决了‘压迫’问题,但局部的‘炎症环境’未必能即刻消除。”
而中医将此病归类为“痹证”,其核心在于“不通则痛”。风寒湿邪侵袭,或长期劳损致使气滞血瘀,阻碍了经络气血的运行。
沈钦荣医生所创制的中医“内服外治组合拳”,正是基于“祛邪通络”的原则而成。他以当归四逆汤为基础方,巧妙实现“养血散寒、温经通脉”之效,更添入酒地龙增强活血通络之力。此外,考虑到小张服用安眠药已十余年,沈钦荣医生在方中加入了镇静安神、改善睡眠质量的中药材。在药物内服的同时,配以拔罐、棒针热熨、艾灸等特色中医外治,内外兼施。二诊时,小张的腰痛已有所缓解,睡眠亦见改善。之后,沈钦荣医生不断调整方子,巩固治疗。小张的腰痛与酸麻进一步缓解,睡眠质量持续好转。
而病情相对轻微的小李持续使用灵仙痛消方两周后,已能在工位上进行较长时间的专注工作。
“中医并非模糊的经验之学,其对于复杂系统(如人体)的理解和干预方式,极具智慧。”小张感慨。
预防胜于治疗:如何远离“腰突”困扰?
沈钦荣医生特别提醒,像小张和小李这类因长期伏案工作引发的腰椎问题,在IT等行业极为常见。预防至关重要,他建议大家——
避免久坐:每工作45-60分钟,起身活动5-10分钟。
加强核心肌群:如练习“小燕飞”“平板支撑”,为腰椎增添天然的“肌肉护甲”。
注意保暖:避免风寒湿邪侵袭,尤其在夏季空调房内要对腰部加以保护。
正确用力:弯腰搬物时,应先屈膝下蹲,而非直接弯腰。
最后,沈钦荣医生告诫病友,有利的动作多做,不利的动作不做,这样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