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好景,倏忽秋凉降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向冬季过渡的节气,是立冬的前兆。“霜”是天气变冷、温差变化大的表现,但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此时阳气蛰伏于内,阴气日渐旺盛,自然界呈现“霜降杀百草”的现象。这时候,植物逐渐失去生机,树叶开始变黄变红,万物开始了由收向藏的转变。在这种转变的时节,可以运用未病先防的中医治未病理念,顺势而为,以调整人体气血阴阳为要。
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点。此时不宜再进行秋冻,以防“老寒腿”“老慢支”复发或加重。在睡眠时间上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在睡眠环境上要保持适宜温度和湿度,并加强通风。
霜降后,天气由秋凉转向冬寒,气候多变,冷热失常,俗语有“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的说法,要注意及时添加衣服,尤其要做好“三护”:护踝、护胃、护肤。
寒从脚起,谨防踝骨外露
不宜穿船袜薄袜,选择没过脚踝、松紧合适的袜子和柔软保暖的鞋子,以防脚部受凉。
寒邪直中,谨防胃阳受伤
在秋高气爽、云淡天蓝的霜降时节,要打好节气保“胃”战。不宜吃生冷、寒冷之物,多吃温热食物;避免穿薄衣薄裤、坎肩马甲,护胃暖心,从容向晚,微笑向寒。
寒使肤紧,谨防燥致肤干
霜降之时,阳潜入里,寒燥袭表,首伤肌肤。因此,日常应注意保暖保湿。适当喝开水,可适当涂抹有保湿功能的护肤品,可适量进食一些辛辣味的食物,因为“辛以润之”,“辛”可润泽肌肤。
深秋霜降时节,自然界物产基本已“颗粒归仓”,可供进补的食物种类丰富;此时人体也由“秋收”转向“冬藏”,为进补做好了准备。民间素有“一年补补透,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食俗也颇具特色,如“煲羊肉”“迎霜兔”“吃鸭子”等。不过深秋凉燥明显,进补仍需以滋阴润肺的“平补”法为宜。
在素食和水果上,可选择一些带“白色”的食物,如梨、萝卜、山药、莲子、甘蔗、百合、莲藕、银耳等;在荤菜上,可选择牛肉、羊肉、鸡肉、蟹等。
除了饮食调养,还可以选择膏方进行调养。膏方,又称膏滋方。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辨证施治为基础,运用中药饮片、滋补品以及食品等为主要原料,经浸泡、煎煮、浓缩、收膏、凉膏等工序而熬制成的以滋补为主的膏类制剂。膏方因其良好的滋补功效,多年来深受好评。
1、“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重视开路方。膏方中补益药是其主体,但大多补益药物属味厚滋腻的“静药”,再好的膏滋药,如果脾胃功能差,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就起不到补益作用,还会产生积滞不消、助湿生痰、气机壅滞的副作用。这时,可以先服用一段时间的开路方,调好脾胃,使之健运,以促使膏方的消化吸收。
2、细嚼慢咽出效果——服用有讲究。初次服用或含有药性峻烈的膏方,应从小剂量开始试用,再逐渐增加。不宜用茶水、牛奶送服膏方。在服用膏方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忌抽烟、喝酒,不宜饮茶、咖啡、可乐等。服用含人参类膏方时,一般忌食萝卜;服用含首乌膏方时,忌猪血、羊血及铁剂。阴虚潮热者,忌食姜、蒜、葱、牛肉等辛辣刺激食品;阳虚畏寒者,忌食柿子、螃蟹等寒性食品。
3、贮藏好,无价宝——存储要到位。膏方属于复方、大方,所用的药材特别是名贵药材较多,故而价格较贵。且膏方在熬制过程中一般不添加防腐剂,在存储上要多加注意,应存放在通风、阴凉、避光的干燥处,不宜存放在空调房间,尽可能放在冰箱的冷藏室进行储存。在服用时,使用固定的汤匙盛出,以免把水分带到罐中而造成发霉变质。
霜降之际,正是强身健体的黄金时期。此时,亲近自然、汲取天地精华,对增强体质和提升抗寒能力大有裨益,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储备体能。可根据个人身体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项目,并持之以恒,定能收获良好效果。特别推荐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运动,其动作和缓,刚柔并济,尤其适合中老年群体。
中医理论强调秋季应以收敛为主,因此运动不宜大汗淋漓。此外,晚秋的早晨雾气较浓,锻炼时应尽量避免,以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风险。外出锻炼时,最好选择气候宜人、空气质量良好、阳光充足的时段进行。
寒风晚秋,萧瑟的自然光景容易使人心生愤懑,愁绪袭人,出现秋郁。秋霜使人惆怅,也给自然带来斑斓。霜降过后,枫树在秋霜的抚慰下,漫山遍野地呈现红黄色,如火似锦,蔚为壮观。这时,可以外出登山,看枫赏菊,宣肺解忧。
霜降天寒,但生活不能因寒冷而失去色彩。晚秋如画,可以踏着金黄落叶,听风声沙沙,看“霜叶红于二月花”,手捧一杯暖茶,笑然迎接下一季的到来。
除了饮食和膏方,在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中,艾灸是接受度较高的进补方法。霜降时节,可以对神阙、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等脐周围的腧穴进行艾灸。脐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脐是交通心肾的“门户”,能主治“百病”。
脐灸治疗是运用特制的灸疗工具,以脐为中心隔姜、隔药进行艾灸,其充分利用脐部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以及连通五脏六腑、联络全身脉络的功能,借助姜、药、艾的纯阳热力,使之透入肌肤,刺激组织,温养心肾,充分发挥姜、药、艾、穴、灸的复合作用,以温阳散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木耳百合乌鸡汤
材料:乌鸡半只,甜百合20克,大枣4粒,木耳30克,盐、姜片、香葱、香菜末适量。
做法:乌鸡洗净切块,焯水后捞出,将木耳、大枣、甜百合洗净浸泡。汤锅内加适量清水烧开,放入乌鸡、姜片慢火煲2小时,再放入甜百合、木耳、大枣煲40分钟,加盐调味,撒少许香菜、香葱末即成。
功效:滋阴养血,润肺养胃。
材料:乌梅2个,山楂6克,熟地黄6克,陈皮6克,桂花、冰糖适量。
饮用方法:每日1剂,加适量清水煮沸后代茶饮。
功效:养阴生津,消食暖胃。
材料:黄芪15克,白术15克,防风15克,陈醋50毫升。
方法:加入1000毫升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熬煮半小时,放凉或兑入冷水至40℃左右,倒入陈醋后泡脚15分钟即可。
功效:益气固表。
霜降两手攀足式
向前伸腿而坐,两手分别向前攀住左、右脚底,膝关节弯曲。然后脚向前蹬,手向后扳,力争数秒钟,屈膝,两臂随之弯曲。如此反复做35次。
此法适合每天睡前或晨起练习,防治风湿痹入腰脚、髀不可曲、腘结痛,项背、腰尻、阴股、膝髀痛,小腹胀痛,小便不利,久痔、脱肛等症。
供稿:嘉兴市卫生健康委、嘉兴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医师 管志敏
编辑:省卫生健康综合保障中心 朱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