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酒精的危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肝脏——毕竟“酒精伤肝”已是常识。但酒精对身体的伤害,远不止肝。
63岁的老徐(化名)从20多岁起就开始饮酒,最开始是喝少量低度酒,慢慢变成每天要喝7至8两白酒。即便十年前被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他也依旧没有戒酒,每天照喝不误。前段时间,老徐因为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被家人送到医院,最终确诊为“韦尼克脑病”,经过维生素B1、护肝、纳洛酮等综合治疗后,才逐渐恢复意识。而这一切的根源,竟是大脑被酒精“饿”到了“断电”。
杭州市西溪医院肝病二科主任医师金巧菲指出,韦尼克脑病的核心病因是维生素B1缺乏,而长期酗酒恰恰是导致这种缺乏的“罪魁祸首”。酒精会通过三重机制,让身体的维生素B1陷入“绝境”:
吸收被阻断
酒精会直接损伤肠道黏膜,破坏肠道对营养的吸收功能,导致维生素B1的吸收率大幅下降。即使饮食中含有少量维生素B1,也难以被身体利用。
消耗暴增
代谢酒精本身就是“耗能”过程——每代谢1克酒精,就需要消耗0.1毫克维生素B1。这意味着喝6瓶啤酒(约含60克酒精)消耗的维生素B1,就足以抵消成年人一天的需求量(约1.2毫克)。
摄入几乎为零
酗酒者常“以酒代饭”,用酒精填饱肚子,正餐摄入量锐减。而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全谷物、瘦肉、豆类等食物中,长期不规律饮食会让身体彻底失去维生素B1的“补给源”。
人体储存的维生素B1本就有限,在这三重打击下,储备往往会很快消耗殆尽。而大脑作为全身“耗能大户”(约占人体总能耗的20%),维生素B1正是其能量代谢的关键“催化剂”——它参与糖的分解代谢,为神经细胞提供能量。一旦缺乏,大脑能量供应中断,神经细胞会像“断电的机器”一样迅速受损,甚至死亡。
01 早期信号
手脚麻木、对温度或疼痛不敏感(周围神经损伤);走路不稳、手抖(小脑萎缩影响运动协调);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大脑皮层受损)。
02 紧急信号
严重时会出现意识模糊、胡言乱语,甚至昏迷,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留下终身后遗症(如痴呆、瘫痪)。
更危险的是,这类症状常被误认为是“喝大了”“没醒酒”,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尤其对长期酗酒者而言,韦尼克脑病不是“会不会得”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得”的问题——只要不戒酒,风险就会持续累积。
韦尼克脑病的治疗关键是“抢时间”:一旦怀疑患病,需立刻补充足量维生素B1(通常采用静脉注射,快速纠正缺乏),同时配合护肝、促进神经修复等综合治疗。老徐能从昏迷中恢复,正是得益于及时补充维生素B1,阻止了神经细胞的进一步坏死。
但治疗只是第一步,想要避免复发,必须彻底戒酒,同时通过饮食和药物“补回”维生素B1。
1.多吃燕麦、糙米、瘦肉(如猪肉、牛肉)、豆类等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
2.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维生素B1补充剂,巩固身体储备。
温馨提醒
酒精没有“安全剂量”。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酒精列为“1类致癌物”,明确不存在“少量饮酒无害”的说法。无论是啤酒、白酒还是红酒,只要含酒精,就会对肠道、肝脏、大脑等器官造成慢性损伤。老徐的案例不是个例,而是无数酗酒者的缩影。
如果你或身边人有长期饮酒的习惯,别等到大脑发出“求救信号”才重视——戒酒,永远是最有效的“护脑药”。
供稿:杭州市卫生健康委、杭州市西溪医院 吴午音
审稿:杭州市西溪医院主任医师 金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