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阿姨(化名)被朋友“种草”了
一款中草药偏方
本以为是
既能乌发又能安神的“宝贝”
一连喝了半个月
却被诊断为急性肝衰竭
本期专家
刘雁
杭州市西溪医院肝病一科主任、主任医师
个人简介
从事临床医疗工作30余年,对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重症肝炎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期看点
为什么药物会伤肝?
“受伤”时,肝脏会发出哪些“求救信号”?
如何预防药物性肝损伤?
1
一连喝了半个月
阿姨成了“小黄人”
家住杭州的杨阿姨今年62岁,退休后一直在家带孙子,生活安逸。可最近几个月,她总觉得自己睡眠不好,白头发也越来越多,心里有些着急。
在一次老友聚会中,一位朋友推荐她尝试一种“效果特别好”的中草药偏方,说是既能乌发又能安神。杨阿姨一听就动了心,没多想便托朋友代购了几副。
这个偏方主要由何首乌等多味药材组成,她按照朋友说的方式每天煎服,一连服用了半个月。
起初并没觉得有什么不适,反而对效果充满期待。但渐渐地,她开始感觉身体有些不对劲——先是胃口变差,吃什么都觉得腻,后来浑身乏力,连上楼都喘气。最让她惊慌的是,镜子中的自己眼白和皮肤一天比一天黄,俨然成了“小黄人”。
家人发现后立刻催促她去医院检查。赶到医院一查肝功能,结果令人震惊: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全部爆表,超过正常值上限十多倍。
接诊的杭州市西溪医院肝病一科刘雁主任详细了解情况后,判断这极有可能是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在排除了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其他因素后,结合她近期服用的何首乌偏方病史,杨阿姨被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急性肝衰竭”。
2
为什么药物会伤肝?
哪些药物容易引起肝损伤?
所幸就医及时,刘主任团队迅速为杨阿姨制定了一系列护肝、退黄等综合治疗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治疗,她的胃口逐渐好转,皮肤和眼白的黄色也顺利消退,肝功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回想起这段经历,杨阿姨后怕不已:“以后再也不敢乱吃偏方了!”
刘雁主任指出,药物性肝损伤(DILI)已成为临床上不可忽视的肝病类型,规范诊断和精准治疗至关重要。
为什么药物会伤肝?
药物性肝损伤机制复杂,常见三类“伤肝模式”:
1.药物刺客——某些药物直接破坏肝细胞(如过量对乙酰氨基酚)。
2.代谢堵塞——药物代谢产物堆积,肝脏“超负荷罢工”(如抗结核药)。
3.免疫误伤——免疫系统将药物标记为“敌人”,误攻肝脏(如某些抗生素)。
哪些药物容易引起肝损伤?
1.常见药物:
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罗红霉素、替硝唑等。
抗肿瘤药物:如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等。
中草药和膳食补充剂:如何首乌、土三七、某些减肥药等。
2.高风险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使用可导致急性肝衰竭。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可能导致肝酶升高。
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联合使用时肝损伤风险增加。
3
注意肝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早发现、早诊治是关键
服药期间,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千万别忽视:
1.早期症状
食欲减退(看到油腻食物恶心)
乏力(休息后不缓解)
皮肤瘙痒(夜间加重),皮疹
2.进展期表现
黄疸:眼白和皮肤发黄(最早出现在眼睛)。
尿液变色:深如浓茶。
出血倾向:刷牙出血、皮肤瘀斑。
3.就医检查指标
血生化: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等指标升高。
很多DILI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极易被忽视。定期监测肝功能是防范风险的有效方式。
如何预防药物性肝损伤?
1.用药前“三问”
问医生:“我服药期间需要监测肝功能吗?”
问自己:“我有肝病或过敏史吗?需要服用保健品或中草药吗?”
问药物:“是否含已知肝毒性成分?”
2.用药中“三做到”
记录用药清单(药名、剂量、时间);
用高风险药物时每2周查肝功能(如抗结核治疗);
不随意自行应用药物/保健品(尤其是感冒退烧药和中药)。
3.出现症状“三立即”
立即停药!
立即带上药盒/说明书就医咨询!
立即专科治疗(72小时内干预可逆转80%肝损伤)!
来源:杭州市西溪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