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77岁的王阿姨(化名)出现发热乏力的症状,本以为就是普通感冒,结果在生病一周后却出现了明显的血小板下降、肝功能异常以及肌酸激酶升高,于是她立即来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结果住院后经过血液NGS检测,竟然被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由于病情进展迅速,她很快出现意识模糊、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不得不行气管插管予以呼吸支持治疗。然而,不解的是,家属表示王阿姨平时身体不错,也就是喜欢夏天在家附近的河溪中摸螺蛳,未曾进过山林,身上没有发现蜱虫叮咬的痕迹,但仍不幸中招。
更令人警惕的是,今年4月以来,市一医院感染科已接诊多例类似病例,其中有一对夫妻在上山挖笋后双双感染,同样未发现蜱虫叮咬痕迹,一人病情进展迅速,同样因呼吸衰竭行气管插管,所幸经积极抢救后痊愈。
正值酷暑,近期广东等地持续出现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而另一种由蜱虫叮咬传播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也悄然进入夏季高发期。
新型布尼亚病毒究竟是何方“妖魔”?为何无蜱虫叮咬史也会感染?
感染科主治医生李思颖介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又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蜱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早期症状类似感冒,易被忽视,但病情进展迅速,感染者常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血小板减少、白细胞下降,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衰竭、消化道出血、意识障碍,病死率较高,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患者。
以往认为,该病毒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但近年研究发现,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甚至被携带病毒的动物(如鼠类、羊、牛)体液污染的环境也可能导致感染。
李思颖医生表示在上述案例中,77岁的王阿姨常下河摸螺蛳,夫妻俩有过上山挖笋,虽均未发现明确的蜱虫叮咬,但仍被感染,病毒可能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被污染的土壤、水源、植物等感染。
该病多发生于春夏季(4-10月),尤其是在潮湿的丘陵、山区、林地周边区域,对于农民、野外作业及野外活动者要格外注意。
如何预防?牢记这几点!
野外活动时要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脚,喷涂驱虫剂(含避蚊胺),避免在草丛、灌木丛中久坐,回家后及时洗澡、检查全身(尤其腋下、耳后、腹股沟等蜱虫易附着部位)。
发现蜱虫叮咬时不可硬拔!可先用75%乙醇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而后用尖头镊子贴近皮肤夹住蜱虫头部,垂直缓慢拔出,避免口器残留;或用烟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随后用碘酒或75%乙醇进行局部擦拭消毒伤口,并密切观察1~2周是否出现发热等症状。
李思颖提醒,若发热伴血小板、白细胞降低,半月内有野外活动或蜱虫叮咬史,应主动告知医生,尽早进行相关检测。虽然目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及有效的预防性疫苗,但早期支持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因此,大家无须过度恐慌,切记野外活动时积极做好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