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65岁的黄大伯一直以来都是家庭的后勤总管,全身心照顾今年中考的孙子。然而,就是因为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他对自身的疾病一拖再拖,小病酿成了大危机。
早前,黄大伯就查出患有静脉曲张,小腿上爬满了“蚯蚓”,经常感到酸胀沉重。医生曾建议尽早手术,但黄大伯总觉得家里太忙,离不开他,拖着没去做手术。
上个月开始,黄大伯的情况更是严重了,皮肤发暗发痒,但为了不影响孙子中考,他选择继续隐忍,贴贴膏药就扛了过去。
一周过去,中考第二天的早晨,黄大伯发现自己左小腿突然出现一条硬块,像绳索一样又疼又红,连走路都难。家人这才带他来到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血管外科检查,诊断令人心惊:静脉曲张已继发血栓性浅静脉炎,并波及深静脉系统,几乎危及生命!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王晓栋主任医师介绍,静脉曲张的进展历程有三重危机,多数都是拖出来的。
第一重:静脉瓣膜失效,血液淤积成“定时炸弹”。静脉曲张是由于下肢静脉内的单向瓣膜损坏,导致血液回流障碍。久站久坐、家务劳累会加重静脉压力。很多老年人误以为腿酸、腿胀、腿变色是老了的自然表现,习惯了不去管,殊不知这种高压状态是血栓形成的温床。
第二重:浅静脉血栓,发炎红肿是“报警信号”。黄大伯小腿的条索硬块,其实是血栓性浅静脉炎,表现为局部发红、灼热、疼痛,甚至可以摸到血管变成的“绳子”。这是身体明确示警,绝非贴贴膏药能解决的事。
第三重:深静脉血栓,最危险的“无声杀手”。浅静脉血栓若不及时控制,容易通过连接支扩散到深静脉,造成深静脉血栓(DVT)。DVT可能引发肺栓塞(PE)——血栓脱落后堵塞肺动脉,极易致命。而即使躲过急性期,也可能发展为血栓后综合征(PTS),导致终身下肢肿胀、慢性疼痛甚至溃疡。
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血管外科,医生团队为黄大伯做了手术,及时清除了病变血管。术后第二天黄大伯便顺利出院。
王晓栋因此提醒,一些老人超负荷承担家务、长时间站立劳累,又怕就医给孩子添麻烦,对小病一忍再忍。就像黄大伯,本可以通过早期手术控制的静脉曲张,变成了血栓甚至肺栓塞的“炸弹”。
日常,当出现蚯蚓状静脉、腿肿、酸胀、皮肤变色、条索硬块等症状时,都是静脉发出的明确求救信号。贴膏药、热敷等手段都不能代替专业检查和治疗,老年人尤其要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