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患者口腔溃疡高发
以中医智慧破解这一难题
在肿瘤患者的治疗指南中,抗肿瘤药物是不可或缺的“利剑”。然而,这把利剑在斩杀癌细胞的同时,也常常“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呕吐、腹泻、手足干裂、皮疹……
据统计,30%-60%的放疗患者、24.8%-67%的化疗患者会发生口腔黏膜炎症,而靶向治疗(如EGFR抑制剂)相关口腔溃疡的发病率更高,可达72%。这些溃疡不仅疼痛剧烈,还常导致进食困难、口干、味觉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甚至因无法耐受副作用而被迫减药或停药,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我们见过太多患者因为副作用而减药甚至停药,错过了治疗机会,非常可惜。”舒琦瑾表示,患者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副作用,无法进食,那么治疗是否还能继续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此外,还存在一个问题:既往有口腔黏膜损伤的患者,再使用抗肿瘤药物,后续发生口腔黏膜损伤的比例会大幅度上升。也就是说,患者很难继续使用此类药物。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中药现代化大会上也关注到了肿瘤治疗引起的口腔黏膜损伤问题。“我们希望在保持患者原有治疗强度基础上,尽可能地减轻其导致口腔溃疡的副作用,让患者无痛进食。”而舒琦瑾教授团队在多年前就开始研究如何应对放化疗给患者带来的各类皮肤黏膜毒性以及口腔黏膜毒性反应。
目前,西医治疗口腔溃疡主要以黏膜保护剂、镇痛剂和糖皮质激素为主,长期使用也可能带来其他副作用,且难以根治反复发作的溃疡。
舒琦瑾教授团队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肿瘤患者的口腔溃疡多与三焦气化功能失常、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三焦辨治”理论,将口腔溃疡分为上焦热盛、中焦虚弱、下焦虚损三型。
上焦热盛患者多表现为口腔溃疡红肿疼痛,伴有口干、口苦等症状,以清热解毒为主,清宣上焦邪热。中焦虚弱患者溃疡反复发作,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以健脾益气为主,固护中焦。下焦虚损患者溃疡久治不愈,伴有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注重补肾养阴,敛火生肌。
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的患者,需要精准分析,因人制宜,达到减轻靶向药物的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见效快,两天内症状能改善
尽力提高患者生活品质
今年,舒琦瑾教授团队凭借在肿瘤口腔溃疡领域的创新研究和显著疗效,成功入选浙江省卫生健康委首批“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
舒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自制中药漱口方——口炎宁,直接作用于口腔溃疡,具有清热解毒、生肌止痛的功效。临床数据显示,使用该方剂后,患者的溃疡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疼痛显著减轻。除此之外,针对皮肤毒性反应研发的“手足宁”“皮炎宁”等中药协定方,针对抗肿瘤治疗相关毒副反应均有显著疗效。
针对抗肿瘤治疗所致的皮肤黏膜毒性反应,舒教授团队开展的中医药研究先后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局省共建重大项目及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领雁”项目支持,目前正在全国开展多中心RCT研究。其中的两张验方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从2017年开始,口炎宁开始成为院内制剂,投入临床使用。“对这些患者来说,快速起效很重要,我们很看重使用后的起效时间。从使用情况来看,基本上,使用中药两天内,在原治疗方案不变的情况下,症状减轻的比例会超过50%。”
除了口炎宁的使用,舒教授团队还为患者提供外用治疗。例如,建议患者将煎好的中药含漱几分钟后再咽下,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溃疡面,增强疗效。同时,还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外治疗法,综合调理患者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中医药的介入,让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仅‘活得长’,更要‘活得好’。”舒教授说。团队目前正在结合AI技术,通过对患者生物样本库的智能分析,来预测口腔溃疡发生的可能性,并推进提前预防。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探索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方剂。
(为保护隐私,文中患者为化名)
肿瘤口腔溃疡临床“小而强”团队门诊时间:
周一下午,周三下午(浙江省中医院湖滨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