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德有一位38岁、体重200斤的潘先生因误判身体信号险些酿成大祸。近日,潘先生与朋友喝酒、打牌后感到剑突下疼痛,误以为是胃痛,自行服用了4粒布洛芬,疼痛暂时缓解。然而,第二天上午疼痛依旧,他便想开点胃药缓解疼痛,于是前往建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
方赠慧医生在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后,怀疑潘先生的症状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而非胃部问题。紧急心电图检查证实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结合升高的肌钙蛋白,医院立即决定为他进行急诊手术。
冠脉造影显示前降支近段狭窄40%—50%,第二对角支完全闭塞。心内科周亮主任和郑晖主任成功为其植入支架,重建血运,挽救了潘先生的生命。方医生强调,若不及时就医,潘先生可能因心律失常或心脏破裂猝死。
郑医生表示,潘先生不仅体型肥胖,还有多年的吸烟史,且喜熬夜,这些不良因素早已为他的健康埋下了隐患。近期遇到多例误将心梗当作胃疼,提醒大家若出现以下不典型疼痛表现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问
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心梗)除了典型的胸痛症状外,还可能表现为一些不典型症状,容易被误诊或忽视。常见的不典型表现如下:
1、嗓子疼
表现为咽喉部烧灼感或发紧,常被误认为咽喉炎或感冒。
2、肩膀疼
通常为左侧肩膀或左侧手臂内侧钝痛,可能放射至小指和无名指,易被误诊为肩周炎或颈椎病。
3、牙疼
多颗牙齿甚至整个牙床感到疼痛,但口腔检查常无异常,易被误认为牙科问题。
4、其他不典型表现
上腹部疼痛(类似胃痛)、恶心呕吐、乏力、冷汗等。
问
如何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预防心肌梗死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下是具体的预防措施:
01、改善生活方式
饮食:清淡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g以下。
运动:建议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如跑步),增强心肺功能。
控制体重:保持体重在健康范围内,避免肥胖。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4.9 kg/m²,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戒烟限酒:彻底戒烟,限制酒精摄入。
定期体检: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心血管风险评估,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等检查。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史、吸烟、肥胖者),建议增加颈动脉超声或冠状动脉钙化评分(CAC)检查。
02、规范治疗基础疾病
高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为<7%。
高脂血症:通过饮食和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将血脂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03、冠心病患者的长期管理
确诊冠心病的患者需坚持服药,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以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定期随访,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04、心理调节
学会减压,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可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
05、警惕症状,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持续胸痛、嗓子疼、肩膀疼、牙疼等不典型症状,尤其是伴随冷汗、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就医,争取黄金救治时间。
供稿:建德市卫生健康局、建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周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