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假期结束,不少小伙伴开始陆续提着大包小包踏上返岗的路途。每当这时,血管外科医生要特别提醒一句,如果你有长途奔波,无论是自驾、乘火车还是飞机,久坐不能活动,小心下肢静脉疾病出来“搞事情”。
隐匿的“杀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看似遥远,实则可能悄然来袭。它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这种疾病起病隐匿,初期可能仅仅表现为小腿轻度肿胀、疼痛,或是局部皮肤温度略高于正常,很容易被忽视。然而,随着血栓的逐渐增大,病情迅速恶化,下肢肿胀会愈发明显,可出现整个肢体的肿胀、发硬,疼痛加剧,行走困难。更为严重的是,一旦血栓脱落,顺着血流进入肺动脉,就会引发肺栓塞,是极其凶险的并发症,患者可能瞬间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甚至危及生命。
不容忽视的“蚯蚓腿”
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这是大家相对熟悉的一种病症。下肢静脉中有许多瓣膜,起着单向阀门的作用,保证血液由下向上、朝着心脏方向流动。但当这些瓣膜受损,无法正常关闭时,血液就会倒流、淤积在下肢静脉中,使得静脉逐渐扩张、迂曲,形成一条条蚯蚓状的青筋暴露在腿上,这就是下肢静脉曲张。
患病初期,患者多感到腿部酸胀、沉重,尤其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症状加重。随着病情发展,皮肤营养状况变差,出现色素沉着、瘙痒、湿疹,甚至皮肤破溃,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困扰。
为什么会出现下肢静脉疾病?
下肢静脉疾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多人患有下肢血管疾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病的概率也会相对较高。遗传因素可能影响静脉壁的结构和瓣膜功能,使其天生较为薄弱。其次,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静脉壁的弹性逐渐下降,瓣膜功能也会衰退。
另外,女性在孕期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使静脉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同时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阻碍下肢血液回流,易引发静脉曲张。
再次,外伤后会损伤血管内皮,破坏血液的凝血—抗凝平衡,如因骨折而长时间卧床制动,下肢活动受限,均容易促使血栓形成。还有一些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体内代谢紊乱,血管内皮细胞长期处于不良环境,容易受损,进而增加下肢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此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其中的激素成分也可能影响凝血功能,诱发血栓。
哪些人群更容易受下肢静脉疾病困扰?
久坐久站:许多重体力劳动者是以往最常见的高危人群,然而现代社会许多上班族的下肢静脉发病率逐渐上升。久坐使得下肢肌肉松弛,缺乏收缩挤压静脉的力量,血液回流缓慢,淤积在下肢静脉中。像教师、医护人员、售货员、厨师等职业人群,由于工作性质需要长时间站立,下肢静脉持续承受高压,瓣膜易受损,也是下肢静脉曲张和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发群体。
缺乏运动:现代生活的便捷让人们运动量大幅减少。长期不运动,腿部肌肉得不到锻炼,“肌肉泵”功能减弱,无法有效协助静脉血液回流。而肥胖人群更是雪上加霜,过多的脂肪不仅增加下肢负担,还会压迫静脉,阻碍血液正常流动,大大增加患病风险。
饮水不足:现代社会工作节奏非常快,许多人忙于“卷”工作而常常忘记喝水。饮水过少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这就如同河流流速变缓,泥沙容易淤积一样,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更容易在静脉内沉积、聚集,形成血栓。
如何预防下肢静脉疾病?
对于久坐人群,每坐1小时左右,务必起身活动3—5分钟,可以简单地来回走动、做几个踮脚尖或深蹲动作,促进腿部血液循环。久站职业者则要利用间隙休息,坐下时将双腿抬高,略高于心脏水平,减轻下肢静脉压力。例如教师在课间休息时,找个地方坐下,把脚搭在椅子上,放松片刻。
久站或走路较多时,挑选带有足弓支撑、柔软鞋底的鞋子,减轻脚部和下肢压力,预防疲劳累积。每周坚持至少3—4次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慢跑时,腿部肌肉有节奏地收缩舒张,能强力推动血液回流;游泳借助水的浮力减轻下肢负担,同时锻炼全身肌肉;骑自行车则可使下肢肌肉持续发力,增强“肌肉泵”作用。日常还可多做提踵运动,双脚脚跟抬起,保持10—15秒后放下,重复10—15次,随时随地助力腿部血液循环。
每天保证摄入1500—2000毫升的水分,以稀释血液,降低黏稠度。清晨起床后、饭前饭后半小时、运动前后等时段,都要记得适量饮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平时生活当中也需要注意体重与压力管理,合理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果、全谷物的比例。结合适度的运动锻炼,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内,减轻下肢压力。
温馨提示,下肢血管健康关乎生活的每一“步”,春运期间旅途遥远、行李过多、候车时间久,切记要加强防护,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让健康伴您平安返岗!
供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血管外科 吴劲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