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词:
关于大暑,有诗云“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江浙一带在“大暑”节气里的典型气候特征就是高温暑热,同时雷雨、台风频发,所以“湿热交蒸”是这个节气的明显特征。俗语讲“大暑大暑,上蒸下煮”,暑、湿、热是大暑时节的三大特点,暑湿交蒸之下,我们经常会感到口渴身热、心浮气躁、疲乏身重、食欲下降等不适症状。中医认为暑天人体阳气浮散于上,出汗较多,又易伤津耗气,因此在这个时节的养生调理应当以祛湿解暑,敛阳固表为主。
大暑节气易惊厥
炎热的天气不仅会使人感到身体疲劳、食欲下降,还易引起肝火妄动,表现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焦躁易怒等。由于人的神经系统对气温、气压和湿度等自然要素的变化比较敏感,高温气候会影响人体情绪调节中枢,继而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内分泌水平,于是产生“情绪中暑”症状。所谓“心静自然凉”,预防“情绪中暑”,首先要做到“心静”。越是天热,越应做到心平气和,以避免不良情绪影响。
同时酷暑湿热之季,更易耗气伤津。尤其是儿童更易惊厥类相关疾病。中医理论认为小儿“稚阴稚阳”,形气未充, 暑天小儿贪凉,喜食冷饮、瓜果等生冷之物,也是惊厥易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儿脾常不足,过食寒凉,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常,水谷反为痰食积滞。针对阴虚火旺的患儿,在暑期要调理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结合消食、化痰、祛瘀,帮助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以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避热趋凉防暑伤
《黄帝内经》云“春夏养阳”,暑热天气应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注意保护阳气、保持体力。长时间暴露于烈日下的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及户外工作者尤其容易被暑热所伤。从事高温作业的劳动者也要做好防暑措施,常备清凉的绿豆汤、冬瓜汤、五花茶、淡盐水等饮品以利于解暑清热,同时补充身体因出汗过多而丢失的水分。
发生中暑,不容小觑,严重者可能出现休克、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必须尽快救治。酷热高温之下,一旦身边有人出现脸红身热、头晕头痛、口渴大汗等中暑症状时,应当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使用凉湿毛巾进行全身擦拭降温,适当饮水补充体液,有条件的话可服十滴水、人丹等药物消暑清热。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不清等中暑重症,应及时拨打120送往医院救治。
饮食有度防腹泻
在酷热的天气里,人们常常喜好饮冰饮凉来解暑降温,例如冰汽水、冰西瓜等等。饮用一时爽,饮后却给脾胃带来诸多隐患。因为暑热时期人体阳气浮散在表,冷饮一次服食过多,寒邪直中,脾阳极易受到损伤,从而导致各种胃肠疾病的发生,时常出现民间所说的“伏天泻”现象。
同时暑热天气细菌等微生物容易滋生,食物保存不当极易腐坏。食品一旦发现变坏或有变质苗头应及时丢弃,切勿食用。暑热天气隔夜饭菜经过一夜常温放置往往已有变化,甚至变馊变坏,如若加热不彻底细菌不能杀灭,吃进人体后容易引起胃肠不适,甚至腹痛腹泻。因此暑热天气尤其注意饮食卫生,以熟食、温食为主,隔餐食物应彻底加热,少吃或不吃生冷、冰镇食物。如已发生伏天泻,可服藿香正气丸、整肠丸等药物治疗,但不可滥用止泻药,若腹泻症状较重、病情复杂应及时就医。
大暑药膳推荐
自古以来中医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大暑体虚,食粥调养最为适宜。暑天熬粥可适当加入淮山药、芡实来健脾益气,或加入百合、莲子除烦安神,或添加薏米、赤小豆、绿豆解暑利湿。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症状可添加不同的食材,灵活加减。暑热天气,食欲欠佳,自己动手炮制“夏日养生粥”,清淡又美味,可补虚祛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