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词:

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脑出血小于30ml,开颅手术还是保守治疗?机器人微创技术加持,这类患者有了新选择
发布时间:2024-04-13 09:05:00 星期六   每日商报

一般来说,高血压脑出血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近年来,该病的发病逐渐趋于年轻化。前段时间,杭州一名38岁男子半夜突发脑出血送医,一度昏迷、偏瘫、失语,情况危急。所幸经浙江省人民医院紧急机器人微创手术治疗,精准定位脑出血“堵点”,微创排空血肿,这才“逃过一劫”。

男子高血压引发脑出血

机器人手术成功为其引流出淤血块

半夜12点多,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高法梁接到紧急电话,一名患者意识变差且伴随剧烈头痛长达14个小时,最后眩晕昏迷,即将到达急诊。高法梁和助手范树才马上赶往急诊。

“经过初步检查,我们发现患者吴先生(化名)右肢偏瘫、肌张力弱,对光反射迟钝,且血压值高达220mmHg(男性正常血压标准范围是90-140mmHg),完善头颅CT后诊断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且出血量多达25ml,结合患者本身有高血压病史,最终我们判断患者是高血压引起的基底节脑出血。”高法梁介绍,对于这种疾病治疗的重点在于先积极控制血压,尽量减少血肿再扩大风险,若血肿稳定后,再及时行血肿穿刺引流,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及破坏。

几天后,吴先生的血压已经成功降至145mmHg,满足了手术指征。之后高法梁团队对吴先生实施机器人辅助下左侧脑内血肿钻孔引流术。“这种微创手术是由手术机器人机械臂内放置着一根不超过4毫米的白色引流管,引流管会通过一个钻孔,并探入患者脑内,而我们则将借助引流管,用针筒精准抽出压迫患者脑神经的淤血块。”高法梁说。

日前,吴先生顺利进行了手术,术后立即用尿激酶溶解残余的血凝块,尽可能减少置管引流时间,降低感染机会。在术后两天复查脑部CT时,可见血肿基本清除完毕,患者神志也逐渐恢复清楚,可缓慢自行行走,后续将持续做康复治疗,进一步恢复神经功能。

精准定位脑血管“堵点”

最大程度降低脑部手术组织创伤

据了解,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发生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病变有关,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均为高危因素。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发病30天内病死率高达35%-52%,仅有20%左右的患者在6个月后能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幸存者中多数仍会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目前,在脑出血的治疗上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一般我们以脑血肿量评估患者是否应该手术。血肿量大于30ml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因此大量脑出血患者首选开颅血肿清除术。而脑出血量在30ml以下的患者,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比如,服用降低颅内压的药物、卧床静养等。保守治疗虽然相对风险小,但治疗效果有限,血肿吸收速度缓慢,多遗留偏瘫等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的负担。”高法梁介绍,但若采用手术治疗,传统的开颅手术具有损伤大、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等劣势,所以针对脑出血量小于30ml的患者,到底动不动手术,有时患者和医生都很难选择。

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类患者的选择困难,在几乎不增加额外脑组织损坏的基础上,机器人手术可以精准定位、微创排空脑内血肿,为这类患者带来代价最小化、获益最大化的治疗。专家指出,机器人手术的头皮切口和颅骨钻孔创伤较小,穿刺精度高,对脑组织的破坏可下降到最低程度,同时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小,麻醉时间也较短。对于术后的并发症,如肺炎和气管切开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开刀手术,同时不会导致颅骨缺损引起的脑膨出,这可以避免创伤与二次颅骨修复手术等相关的不必要的医疗费用。

“当前,机器人微创手术适用于一些高龄、合并基础疾病较重、体质差、不能耐受全身麻醉或拒绝开颅手术患者,同时若病变位于脑重要功能区或脑深部结构,预计开颅手术可能导致严重神经功能缺失者,也同样适用于该手术。若患者出现脑出血的症状,可及时来院就诊,尽早治疗,争取最大化恢复神经功能。”高法梁说。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见习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林杨青 史俊    编辑:陈俊男

 

一般来说,高血压脑出血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近年来,该病的发病逐渐趋于年轻化。前段时间,杭州一名38岁男子半夜突发脑出血送医,一度昏迷、偏瘫、失语,情况危急。所幸经浙江省人民医院紧急机器人微创手术治疗,精准定位脑出血“堵点”,微创排空血肿,这才“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