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词:
都市快报讯 三月上旬,第25届欧洲妇科肿瘤学大会(ESGO 2024)于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作为欧洲规模最大的妇科肿瘤学会议,这次会议致力于通过预防、护理、高质量的研究和教育提高妇科癌症患者的健康和福祉。
会议上,浙江省肿瘤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妇瘤外科专家朱滔教授作题为《早期宫颈癌的改良微创与开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中期分析》的口头报告,并首次公布了由中国研究者发起的微创宫颈癌对比开腹宫颈癌手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III期临床研究(MLACC)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中期分析结果。对此项研究成果,大会专家给予高度肯定及赞扬。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临床。对于广大宫颈癌患者来说,这项研究成果有何积极意义?
传统微创外科治疗宫颈癌存在较明显缺陷
2018年,一项由浙江省肿瘤医院参与,主要对照微创手术治疗宫颈癌及开腹手术治疗宫颈癌的研究(LACC)中发现,传统微创手术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缺陷。“总体来说,宫颈癌的微创手术在临床运用的时间很短,相比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开放手术,存在临床数据缺乏、技术手段及器械设备发展不足等问题。最重要的一点,随着肿瘤治疗‘无瘤理念’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传统的微创手术治疗中,存在肿瘤细胞腹腔播散的风险。”朱滔教授解释,比如在切除宫颈肿瘤,或者将已经切除下来的宫颈肿瘤取出体外的过程中,瘤体有可能不慎暴露在腹腔内,体液沾染都会导致肿瘤细胞脱落,一旦肿瘤细胞播散开来,就会增加癌症复发或转移的可能。
基于这项研究结果,国内外多项指南摒弃了微创外科治疗宫颈癌的手段。
“对于患者来说,最看重的就是如何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做到创伤小、恢复快,这也是医生一直朝之努力的方向,而微创是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不应该被轻易放弃。”
抱着这样的想法,基于浙江省肿瘤医院参与LACC研究的经验,同时,在长三角地区妇科肿瘤协作组的大力支持下,自2020年开始,朱滔教授团队联合安徽省立医院申震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沈杨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小军教授,针对传统微创手术的缺陷重新设计、改良了宫颈癌微创手术方式并同时开展III期随机对照研究。
悬吊+捆扎 SLOTH(树懒)式微创手术
贯彻无瘤原则仅用三根线
经过多次讨论、设计、改良,最终,研究团队创新发明了无瘤技术管理下的SLOTH(树懒)微创术式。
“‘树懒’其实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大家想象一下树懒倒挂在树上的样子——前肢抓住树干,上半身悬吊;后肢牢牢扒住树干,下半身与树干紧紧‘捆绑’。”朱滔教授提到,解决传统微创手术治疗宫颈癌缺陷的破题关键就在于“悬”和“捆”二字上。
手术过程中,先通过牵拉在左右宫角缝合的线,在不触碰肿瘤的情况下将子宫悬吊起来,然后在切割标本时用另一根倒刺线将肿瘤下端捆扎起来,束一个口,将肿瘤完整地包裹在内,切除肿瘤时直接沿着捆扎口操作。如此一来,既没有触碰肿瘤,也没有让肿瘤暴露在腹腔内,避免了肿瘤的播散和腹腔内的种植,贯彻了无瘤原则,保证手术效果。
研究中,共有100多例患者入组接受了SLOTH式微创手术,随机对照接受开放手术的患者,取得了同样的治疗效果。经过平均一年的随访,目前,这100多例患者中无一例复发。此外,微创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均明显优于开腹组。
“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把控,比如研究人员的资质、入组患者的选择、术后效果评估等等,都有相应标准化的流程,力求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朱滔教授强调,整个手术操作过程中,不需要用到特定器械,仅用三根线就可以完成,省去了器械开发的成本。如果将来能成功运用到临床中,非常便于推广。
从启动至今仅三年多,这项研究结果毫无疑问是长三角地区妇科肿瘤协作组的一项重大的成果,而对于主研单位浙江省肿瘤医院来说,得到国际会议上专家们的高度肯定与赞扬更是一种激励。
医学的进步很多时候源于医者的不甘与遗憾
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宫颈癌位列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并且是三大妇科肿瘤中最为高发的一类。
“对于我们来说,仅仅帮助患者‘活下来’远远不够,我们还希望能让她们‘活得好’。”在宫颈癌治疗中,功能保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其中主要包括生育功能保留和膀胱功能保留。“临床中,由于术后生育功能丧失等问题而导致夫妻关系破裂的例子并不少见,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难言的遗憾。我还记得多年前的一位宫颈癌患者,由于当时手术方式、技术、设备的局限性,术中不可避免地会切断她的膀胱神经,因此,她的膀胱功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术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患者几乎无法自主排尿,需要间歇性使用导尿管,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大。面对这样的患者,那种无力感让我很难受。”
医学的不断进步,很多时候源于一代代医者心中的不甘与遗憾。
“在保证治愈率的同时,如何让刀口更小,让患者恢复更快,让更多渴望成为母亲的女性保住生育功能,让患者治疗后留住高质量的生活,是我,也是万千临床医生为之持续努力的方向。”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近些年,宫颈癌的治疗效果也在逐渐向好。朱滔教授就提到,以浙江省肿瘤医院宫颈癌治疗为例,早期患者治愈率接近95%,中晚期治愈率也可达70%左右。
未来宫颈癌治疗趋势:
把握微创、功能保护两个方向
朱滔教授认为,未来,宫颈癌的治疗将继续朝着微创、功能保护这两个方向走。
微创方面,“器”与“技”缺一不可。朱滔教授曾赴MD Anderson癌症中心学习四代机器人荧光显影导航下的前哨淋巴结显影技术,得到国际妇瘤专家认可。
自第四代顶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落户浙江省肿瘤医院并投入至今已有4年,借助机器人荧光影像系统,不少妇瘤患者获得了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出血少的微创精准治疗,甚至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30岁出头的陈女士便是其中之一。
陈女士的宫颈癌属于局部浸润型,相对比较早期,确诊时,她已经育有一个孩子。“患者告诉我,在外院就诊时,从安全角度考虑,医生建议将子宫全部切除。但我在和患者接触的过程中能感觉到,她还是有较强烈的生育二胎的意愿。一直以来,我的理念是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子宫能保尽保。不仅仅是从生理角度考虑,对于女性来说,失去子宫后,心理状态很可能有极大的落差。”
经过评估,朱滔教授认为陈女士仍有机会使用达芬奇机器人进行微创手术治疗,尽可能保留子宫。“不过,这么做也有相应的风险,手术后出现宫腔粘连、异常出血等并发症的可能会有所增加。和患者及她的丈夫沟通后,在充分了解风险的基础上,他们表示愿意相信我们,愿意‘拼一把’。最后的结果皆大欢喜,我们没有辜负他们的信赖。”
妇科肿瘤的诊疗需要“专病专治”
诊疗水平接轨国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就有大量数据证明,由专门做妇科肿瘤的专科医生来进行卵巢癌的诊治,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患者的获益都明显优于普通的妇产科医生或普通外科医生。
以此为参照,早在20多年前,浙江省肿瘤医院就开始探索妇科肿瘤的专病专治,诊疗水平和国际接轨。“当然,不仅仅是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其他妇科肿瘤,我们也用同样的标准去参照、衡量、学习、探索。”
近几年,针对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妇科肿瘤三大高发癌种,浙江省肿瘤医院妇瘤外科围绕着疑难问题展开攻关。“比如针对晚期卵巢癌和复发卵巢癌,形成以外科技术为主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个性化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力求患者获益最大化;在宫颈癌治疗功能保护的方向上,下了大功夫,粗略统计,目前我们的膀胱神经保留成功率在60%以上;依托分子病理的精准诊断,推进子宫内膜癌的精准治疗;得益于大量临床病例的经验积累,对于罕见病种的诊疗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