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热词:
秋冬交替,天气渐冷,头昏脑涨的患者也多了起来。不少初次发病的年轻人喜欢去网上搜索“头晕”的病因,部分中老年晕友“久病成医”,习惯根据自身的就诊经验去判断病情。这样做好吗?
对号入座,与确诊结果大相径庭
“医生,你看我的颈椎病……”日前,50多岁的张阿姨一踏进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眩晕门诊,就自述病情。对这样先入为主的患者,主治医师施天明已见怪不怪。
近半个月来,张阿姨每晚躺下或起床时都会出现短暂的眩晕感。“我朋友说,这可能是枕头太高,导致颈椎病发了,我就不敢垫枕头睡觉,但头晕总不见好。”经过检查,骨科大夫觉得颈椎片没那么严重,就介绍到眩晕门诊。结果张阿姨被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通过几个简单的翻身动作就治愈了她的头晕。
自我“诊断”符合率不足三成
为让患者判断头晕的可能病因,并有助于及时就诊,近期,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推出了头晕快速判断问卷,完成调查后就能收到专业的头晕诊断。
不到1个月,已有百余名晕友参与了这项调查。最终结果显示:晕友“自我”诊断与专业医生诊断吻合率不足三成。参与调查的晕友自我评估最常见的头晕病因,排名前三位分别是“颈椎病”“脑供血不足”和“小中风”,而问卷后台系统根据晕友提供的病情信息综合分析,推送的前三位诊断却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和“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
施天明表示,“晕”虽然是常见症状,但其病因诊断的专业性要求高,缺乏专业知识盲目“自助式”诊断,常常有害无益,耽误治疗。
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耿昱教授认为,头晕患者如果同时伴有新发或严重头痛、高热(超过38℃)、视物重影或视物模糊不清等症状,需要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