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热词: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是癌症领域的一大难题,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近年来,精准治疗在癌症领域接连取得突破,也为胰腺癌的治疗带来新的机遇。在11月21日世界胰腺癌日到来之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著名肝胆胰肿瘤及器官移植专家梁廷波教授表示:“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一直以来因为缺乏真正有效的治疗手段,易转移和复发,术后的5年生存率不乐观。但近年来包括手术、化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在内的胰腺癌综合诊治有了新突破。”
“三高三低”,胰腺癌发病人数与死亡人数接近1:1
据美国癌症协会(JACC)2018年报告显示,胰腺癌五年生存率只有8%,是唯一一种发病人数与死亡人数接近1∶1的疾病。1990 年至2017 年期间,全球胰腺发病率增加了12%,死亡率增加了10%,这种增高与肥胖和糖尿病关系密切。胰腺癌是一种消化道肿瘤,尤其以胰腺导管腺癌常见,恶性程度高,疾病特点可以用“三高三低”来概括:发病率增高、死亡率高、复发转移率高;早期诊断率低、手术切除率低、5年生存率低。
胰腺癌进展迅速,但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腹部不适或腹痛、消瘦乏力、消化道症状、黄疸都是主要的临床表现。梁廷波教授表示,与前面十几年相比,国内胰腺癌的发病率也在增加。由于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同时缺乏有效的筛查方法,70%-80%以上胰腺癌患者发现时即是晚期,并且预后差,易发生转移,高复发转移率使得患者不仅面临着高死亡风险,生活质量也大幅下降,为治疗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手术是早期胰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然而多数胰腺癌患者被诊断时已经发生了转移,只有很少一部分病人被发现时能够通过手术进行切除,对于已转移或手术后的患者来说,如何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控制复发和转移是目前正在探索的方向,我们也一直期待能有更多有效的药物为患者提供获益。”梁廷波教授同时指出。
靶向治疗取得进展,延长复发转移时间
靶向药物的出现是肿瘤领域的一大里程碑,从此开启了精准治疗时代,然而胰腺癌至今还未能有一款真正有效的靶向药物,对于大部分因病期较晚失去手术机会的胰腺癌患者来说,面临着局部复发和肝脏转移的高风险,亟待在精准治疗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让这部分患者拥有更多治疗选择,有效延长生存时间。
目前,胰腺癌更加强调一线维持治疗,5%~7%的胰腺癌患者存在胚系BRCA1和/或BRCA2突变,这部分人群能够从一线铂类化疗中获益更多,可能对PARP抑制剂有治疗反应,因此,为了进一步延缓化疗后的疾病进展,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对铂类敏感的PARP抑制剂用于一线维持治疗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今年6月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公布的一项临床试验III期POLO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使用靶向药物的BRCA突变的晚期胰腺癌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相比没有使用该药物的患者延长了接近一倍,从3.8个月提高到7.4个月。
梁廷波教授表示:“虽然BRCA1、BRCA2突变的病人在所有胰腺癌患者中占5-7%。换句话说,大部分病人都不一定适合。但就这个发现已经是精准医学迈出的一大步,这充分说明了胰腺癌治疗艰辛和艰难,一小部分病人从研究中能得到获益,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相信随着POLO研究结果的实际应用和深入进展,将有望改变晚期胰腺癌的治疗模式和格局。”
对于胰腺癌患者来说,检测BRCA基因突变对他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患者根据检测BRCA基因的突变情况来进行临床用药选择,从而决定如何开展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已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梁廷波教授提醒,胰腺癌的病因至今未明,但危险因素与肥胖、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吸烟、过量饮酒等有关;由于胰腺癌具有遗传易感性,家族一代二代都有胰腺癌的话,三代的发病率会增高;还有一部分胰腺的良性疾病,如胰腺的导管类乳头状瘤等,发生胰腺癌可能性也很大,要及时到医院明确诊断;对于上述这些高危人群,应改变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格外注意身体的异常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