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 热点关注
35岁算不算中年不重要 焦虑的是中年未至危机已到
发布时间:2017-11-07 06:15:23 星期二   人民日报

对年龄的焦虑,似乎是从来不分性别的。从“1987年的中年女子”到“1992年的中年人”,对中年的敏感完全超越新闻事件的本身。近日,一则并不起眼的政府通知,因为“中年”两个字爆红网络。

这是四川凉山州体育局发的一则通知,其大意是该地拟举办“中老年杯”足球赛,邀请1982年12月31日前出生的人参加。这实在是一则没毛病的通知,但是,很快有人掐指一算,得出了“35岁已被列入中老年人”的结论。

结论一出,舆论哗然。面对突然的蹿红,凉山州体育局迅速公布了一则补充通知,先是向舆论道歉,再把中老年细分为中年组和老年组。客观来说,补充通知其实并不高明。把造成误解,归结为“审核把关不严,文字描述不清”,略显牵强,有应付舆情的套路痕迹。再者说,进行中年组和老年组的细分,虽然可以规避“中老年”模糊概念带来的尴尬,但显然没有办法纾解“35岁已被列入中年人”的焦虑。

中年到底该以哪一年为界?事实上,1982、1987、1992年这三个节点,都有它合理的基础,之所以不同,不过是分类的依据不同而已。恰缘于此,对中年的界限年龄设置,恐怕并不重要,按照不同的依据,都能找到可说服的理由。对“中年”的格外敏感,与其说是对年龄的焦虑,不如说是对年龄负载的社会意义的焦虑,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从一开始也是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存在,它所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状态——你所拥有的一切,家庭、工作、财富,看似美好坚固,但你已有些力不从心;你怀疑人生前半场的意义,却得不到答案,你感到虚无。这是一个与年龄、阅历构成线性关系的社会心理现象,虽是危机,却也是合理存在的。

回到现实生活来看,这样的“中年危机”之所以引致如此大面积的敏感,乃是因为它击中了许多人的内心块垒——中年未至,中年危机却已提前杀到:没有美好坚固,只有力不从心;不仅得不到答案,甚至连怀疑都还没做好准备。

中年危机的提前杀到,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并不是80后、90后的臆想,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基础。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以及由此带来的主流价值观的变迁,让80后、90后在家庭、职场上面临多重压力。被社会发展裹挟向前的他们,既收获丰富的发展机遇,又遭遇发展空间的逼仄;既可以拥有想象空间,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困顿和纠结,期望与彷徨,成为他们惯常的社会表情。虚妄的人生梦想牢牢占据主动权,时间刻度上的挫败感,成为挥之不去的焦虑。

当中年危机无处可逃,对提前进入的不安,或许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在奔涌向前的社会,淡薄功利化的目标设定,摆脱由社会标准以及他人指示与评价构成的二手生活,活出自我风采?抑或需要明白的是,成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你所遭遇的难题,也是大多数人要经历的,过早套上“中年危机”不过是徒增烦恼。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邹卓琪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