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价救命药终于有了“救命药”。
6月28日,国家卫计委副主任曾益新在国新办召开的发布会上表示,近期八部委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旨在抓好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低价药、“救命药”、“孤儿药”以及儿童用药的供应问题。
这让常年处于风口浪尖的“廉价救命药消失”现状,等到了实实在在的保障政策。所谓廉价药,是指那些安全、有效、常用且价格较低的普通药,也称为基本药物。
你知道我们身边每年有多少这样的“救命药”消失么,知道消失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多方角力?而此次出台保障意见后,政府又该如何协调企业、采购方、医院等多方权益?
340余种国家基本药物出现短缺或消失
不久前,一名白血病患者家属辗转找到记者,讲述了一段痛苦的遭遇:一种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在省内忽然就买不到了,如今他们只能跑到上海瑞金医院,花比以前高好几倍的价格购买,这对需要长期靠药物维持生命的患者和家属来讲,又是沉痛一击。
这种药物是由山东良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维A酸片,是治疗白血病的常见救命药,网上价格显示“22元”。记者从省内一家医院药剂科获悉,维A酸片厂家因价格原因,不再生产此类规格的药物,而是换做生产另一规格的同类药品,价格将大幅度提高,因此在我省新一轮医保药品名录中并未中标。
记者调查发现,此类廉价特效药的缺失,已不是个案,而是覆盖着医院各个科室。
眼科领域最典型的断药是“丝裂霉素”。省级三甲医院眼科中心一名副主任医师向记者透露,眼科界有一段时间没丝裂霉素可用了,这是一种治疗青光眼术后抑制疤痕生长类的特效药物,价格之前在11.5元,目前还未有替代药品,这对青光眼患者来讲是“致盲性”的打击,也严重影响到手术的成功率。
而省内妇产科医生普遍反映的则是消失多年的“麦角新碱”。麦角新碱是治疗产后出血的一线药物(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显示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且价格低廉,因长期无麦角新碱使用,国内目前临床治疗中普遍使用进口的前列腺类制剂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欣母沛)进行替代,而这类药品单次治疗成本高达588元。
我们身边到底有多少救命廉价药消失或停产?据不完全统计,廉价“特效药”以每年至少十几种的速度在消失,2015年底,我国500多种国家基本药物已有340余种出现短缺或消失。
一些廉价常用药、没有替代品的“救命药”正在以各种原因出现短缺甚至消失,如心脏手术用药“鱼精蛋白”、治疗心脏衰竭的抢救用药“西地兰注射液”、治疗儿童肿瘤的放线菌素D、治疗婴儿痉挛的促皮质素、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潘生丁等多种廉价药都曾出现断供情况。
原料短缺、盈利微薄或是重要原因
一位医生朋友向记者吐槽,再如此发展下去,最严重时将会导致“患者无药可吃,医生无药可用”的悲哀局面。而这些廉价救命药消失的背后,到底存在着哪些角力?
以眼科短缺药“丝裂霉素”为例,主要生产商海正药业2014年被辉瑞收购,更名为海正辉瑞,停止丝裂霉素生产。记者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官网发现,搜索“注射用丝裂霉素”一共有6条国药准字批准文号,涉及3个企业,除了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还有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上药新亚药业有限公司。
海正辉瑞制药对这一情况回应表示,注射用丝裂霉素,自其批准文号于2014年2月归属海正辉瑞以来,一直未曾生产该产品,也从未参与该产品的招投标。根据国家新版GMP的要求,如启动该产品的生产,需要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预计相关技术改造将持续较长的周期,目前正对此进行可行性评估。而新亚药厂表示,该药已经停产。
“丝裂霉素消失的重要原因很可能在生产环节,药价低于成本,加上许多地方以药养医的机制没有完全取消,生产方和使用方都没有动力下,才出现了停产现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
而治疗产科大出血的“麦角新碱注射液”在国内市场停产断货的主要原因则是无法采购到原料,直接造成制剂生产企业“无米下锅”,国内唯一拥有原料批文的企业河北新张药股份有限公司已停产麦角新碱多年,恢复生产目前虽已提上日程,但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供应。
“没有原料是制剂停产的主要原因,而造成原料没有供应的根本原因则是价格因素。”麦角新碱是妇产科的抢救用药,用于产后出血治疗,市场需求有限,价格低廉,又是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和进出口均被严格管制且手续烦琐,因此国内原料企业不愿意生产,国外原料企业也未办理注册进口。
药价过低导致企业无法盈利、原材料短缺导致“无米下锅”、管制严格手续繁琐且使用率低等是导致廉价药消失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原有药品副作用过大而停产的情况。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丽水市中医院院长雷后兴曾作过一个调研,发现在基层医院廉价“特效药”短缺或消失的现象更为明显。因为基层医院药物比重以使用基本药物为主,村卫生室必须100%使用目录中的国家基本药物,中心卫生院使用的药品中90%以上必须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物,这些基本药物是不允许有药品加成的。
八部委联合保障廉价救命药有了“解药”
廉价药消失不仅影响居民用药,也导致现代医疗体系频频遭遇“有诊断却用不起药”或“有诊断却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地。另外,一些廉价“救命药”不在正常的医院和药店出售,而在某些灰色的渠道售卖,也扰乱了正常的医药流通市场秩序。
近期,八部委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为呼吁多年的廉价救命药的消失给出了解决之道。
《意见》重点突出在两方面。一是强调问题导向。首先通过监测发现苗头性问题。在目前每个省份布局不少于15个监测哨点的基础上,联通药品研发注册、生产流通、采购使用等重点环节,逐步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网络体系和预警机制。综合分析我国疾病谱变化、重点人群临床用药需求、突发事件应急保障需求、药品及其原料药生产审批等情况,合理界定临床必需药品短缺标准,建立国家、省两级短缺药品清单管理制度。
二是强调建立长效机制,注重会商联动,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国家层面重点围绕国家级短缺药品清单内品种,组织开展短缺药品及其原料药生产供应保障能力评估,研究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重大政策和制度,协调解决跨省短缺问题。省级主要是建立相应会商联动机制,综合评估辖区内药品短缺信息和应对建议,统筹解决局部性短缺问题,及时分析、处理、上报短缺信息,增强综合应对能力。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曾益新说,《意见》中对政府的定位其实是一种新的机制,既不是裁判员更不是运动员,有点像协调员。他解释说,是政府当协调员,把企业、采购方、医院、专家请到一起,在保证供应稳定的前提下,商量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政府在这里起到“搭平台促对接”的协调作用。
我们希望,这一剂猛药可以治疗如今的药品乱象,还老百姓一个良好、平价的就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