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网讯 宁波慈溪的7周岁姑娘小施(化名),原本应该跟同学们一起坐在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聆听老师的授课,但却因为突发血液病,从今年2月24日开始一直待在了医院。
小施的妈妈杨女士告诉记者,“那天白天她还开开心心地上学,傍晚爸爸不放心她腿上的一个豌豆大的,一个礼拜没有消退的淤青,所以放学后带孩子去宁波慈溪当地的妇保医院检查,谁知查出血常规异常,当晚就转院到了浙大儿院,因为血红蛋白指数低,当晚就输了血液。”
医生诊断,小施患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杨女士说:“在接下来的治疗过程中,每一次化疗后的三四天内,血小板会急剧下降,如果不能及时输上血小板,就可能处于大出血的危险中,打个喷嚏就有可能颅内大出血,上个厕所有可能肠道大出血,咳嗽几声有可能从嘴里喷出血来,总之身体一切的器官随时都有可能变成一个关不住的水龙头,使身体里的血液喷涌出去,而血小板是唯一的救命黄金。”住院至今,小施已输注红细胞5次,血小板4次。
像小施这样的白血病患儿还有很多。据流行病学统计,中国目前约有400万白血病患者,每年新增约4万名,其中50%是儿童,以2—7岁的儿童居多。因此,白血病是儿童的第一大肿瘤,严重威胁儿童健康。据调查,我国小儿白血病发病率为3-4/10万。白血病并非不治之症,近年来国内儿童白血病的治愈率显著升高。
由于白血病儿童治疗周期长,而且普遍存在输血需求,因此每一份无偿献血者捐献的热血对白血病儿童来说,都是宝贵的生命礼物。据省血液中心统计,仅浙大儿院一家医院,平均每年用血量红细胞为180万毫升,血小板为2000治疗量,血浆为130万毫升,相当于浙大儿院每年约需要6000人捐献全血、1500人捐献血小板才能满足治疗用量。
为了让更多的白血病儿童得以挽救,更多的家庭能重回团圆,2017年5月5日,浙江省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浙江省血液中心、浙大儿院联合主办“爱•温暖”——“37℃的温暖”白血病儿童关爱项目启动仪式暨浙江省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成立八周年纪念活动。
“37度的温暖”白血病儿童关爱项目启动
在病房漫长的治疗过程中,白血病孩子需要接受骨穿、化疗、输血,小小的身体经历着人们无法想象的痛苦,体会着孤独和恐惧。化疗除了杀灭癌细胞,也会对正常血细胞大量杀伤,因此,白血病患儿在每个疗程中都需要输注大量血液,同时需要承担巨额的治疗费用。“看一场电影、给爸妈买张躺椅、要一个挖掘机”,治疗所需的高额费用,也让孩子们很难实现这些看似普通的愿望。“37度的温暖”项目旨在关爱白血病儿童的病房童年,为白血病儿童募集治疗过程中所需的大量血液,减轻白血病儿童家庭的入院负担,鼓励孩子们积极面对治疗。具体分为:
1、“爱心病房”计划:以浙大儿院每个月的平均用血量为招募目标,每月招募全血500人次,成分血125人次,为白血病孩子募集治疗所需血液。
2、“希望树”白血病儿童微心愿计划:为鼓励孩子积极接受治疗,为每位接受骨穿和化疗的孩子送出相应鼓励徽章,并为其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实现一个微心愿,比如一本精美的故事书、一个芭比娃娃、一双运动鞋,一个书包等等。
3、“温暖盒子”计划:为每位进入浙大儿院的白血病儿童提供一个内含住院必须品的“温暖盒子”,为其提供入院方便,降低孩子的入院恐惧感,并减轻其家庭负担。
4、“圆梦行动”:开展病房趣味课堂教学,举办六一嘉年华活动,为孩子们赠送六一关爱慰问品。
启动仪式结束后,第一批装着水杯、湿纸巾、毛巾等患儿入院所需物品的150份“温暖盒子”由出席活动的领导和爱心志愿者送到了病房患儿手中。
浙江省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成立八周年表彰先进集体、个人、项目
浙江省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是由省内从事无偿献血及志愿服务活动的各界各族健康适龄志愿者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专业性、公益性的全省性社会组织。自2009年5月5日,浙江省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成立以来,越来越多的爱心志愿者投身到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爱心公益事业中,成为无偿献血志愿者们展现自我、服务无偿献血公益事业的平台和归属。
他们身穿红色马甲奉献自己的热血为患者筑起生命的桥梁,同时经常行走在街头各流动献血车边,无私奉献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无偿献血宣传、招募、服务。他们坚持自己认为应该去做的,这些“应该”温暖着别人,牵动着别人,感动着我们。他们已成为一道象征城市文明进步的亮丽风景线。
本次活动对2016年表现优异的志愿服务先进集体、个人、项目进行了表彰。浙江省志愿服务优秀集体——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红十字会;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闵永合、吴月琴;志愿服务先进工作者——徐亚娟、陆红星;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小城志”之热血护航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