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情景剧表演让健康科普入脑入心
今年9月是全国首个法定“科普月”。去年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新《科普法》”)公布,把“科普日”提升为“科普月”,从国家层面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日前,2025浙江省第四届肿瘤防治科普大会在杭州召开,这场聚焦“数智时代科普创新”的大会首次系统探讨了新形势下的前沿话题——
如何让健康科普站得高、望得远、走得近?健康科普如何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对科普事业来说,新《科普法》意味着什么,带来了什么?
面对时代之问,与会的健康科普专家学者、基层代表给出了答案——在破立、攻守、变恒之间,浙江正先行探索实践一条拥抱技术、以人为本、特色鲜明、惠及全民的健康科普之路。
破局立新
构筑健康科普新生态
中国的健康科普历经多个历史阶段走到今天,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和新挑战。
互联网让信息获取更便捷、快速,也带来了信息混杂、伪科普泛滥、误导公众认知等问题。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健康科普”,只为博取流量牟利,患者受害尤重。
“时不待我”,浙江率先“破局”。记者采访了多位与会专家和基层科普工作者,他们认为,在新形势下健康科普首先要正确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
在浙江省科协副主席陆锦看来,网络信息似是而非,不少健康科普内容很不专业。很多虚假信息不仅干扰了公众认知,严重的甚至会延误疾病防控防治;而且各种信息泛滥,淹没了专业的健康科普,阻碍了优质的健康科普内容精准送达受众。
破伪存真成当务之急。浙江已连续四年举办肿瘤防治科普行动,破局立新,路径清晰。
首先是“立品牌”,强强联合高质量输出。连续四年组织浙江省肿瘤防治科普行动的浙江省肿瘤防治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肿瘤防办”)常务副主任裘燕飞告诉记者,从2022年开始不遗余力地打造“浙里防癌”品牌,并在全省推进肿瘤防治科普行动。由“主流媒体+专业医生”组成“科普天团”,依托各类活动载体,从一家医院、一个地区走向全省各医院、各地区,联动省、市、县三级网络,直接让超百万人次受益,影响辐射长三角、覆盖上亿人次。科普行动获得国家、省级多个奖项,科普团队荣获“2025年度浙江省科学传播团队TOP10”。
其次是“立根基”,专业人才科普有品质。对此,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公共卫生中心主任叶冬仙深有感触:“五年前,让临床医生给科普内容把关,就好像是请他们帮忙,他们总觉得这不是自己的事。”如今,医院从无到有建起肿瘤防治中心,多平台开展科普活动,专业的科普吸引了大量受众,广受好评,医生影响力越来越大,由过去“请”医生、护士来科普变成如今他们主动参与科普。每年数百场健康科普活动,临床医生参与人数翻番,科普人才队伍已具规模……这几年,全省越来越多的一线医务工作者凝聚在一起,组建起了一支又一支专业的科普人才队伍,健康科普专业根基日趋扎实。
最重要的是“立标准”,法律保障构建大格局。让科普工作者感到振奋的是,科普有了专门的职称评审“赛道”。新《科普法》增设“科普人员”专章,明确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今年省肿瘤医院也将科普业绩作为职称评审的业绩成果之一,进一步拓宽科普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
实际上,新《科普法》让更多标准“立”了起来——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设立科普奖项,强调推动高质量科普创作,鼓励各类单位建设科普创作中心,治理伪科普,壮大人才队伍,构建大科普格局。
对此,中国科普研究所武丹研究员指出,这种“立”为“破”赋予了更强动力、释放了更大空间,也让科普工作各链条有了充分的法律保障。
攻高守低
实现精准送达与全域覆盖
“破立”之间,健康科普的体系正在重构。这几年,浙江省肿瘤防治科普行动的探索,是一场直面挑战、去伪存真的“攻守”博弈,走出了一条兼具高度、广度和深度的特色科普路径。
“攻”高地,先行先试。省肿瘤防办副主任杜灵彬介绍,浙江积极联合国家级权威专家,邀请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等一大批大咖参与活动,带来最权威、最前沿的健康科普知识和理念。还率全国之先,在数字科普领域不断探索:全国首创“抗瘤君”动漫形象;开发全国首个肿瘤防治科普数字平台——中国肿瘤防治科普数字馆;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抗瘤君AI”……不断用新形象、新技术、新平台推动最新、最权威的防癌知识直达公众,攻坚肿瘤防治科普高地。
“守”阵地,稳扎稳打。近年来,浙江省肿瘤防治科普行动通过“党媒连心·服务一线”等机制,推动权威科普进入主流媒体的新闻客户端、电视栏目、报纸专栏,覆盖各大平台,持续输出高质量科普,实现广覆盖与高可信度双提升。
裘燕飞表示,坚守主流阵地,不是为了“刷存在感”,而是为了在扩大影响力及传播面的同时,始终坚守科普的主流阵地、守住科普的公信力。樊代明院士在几次接受采访时,都高度肯定了浙江省肿瘤防治科普行动取得的成效,以及主流媒体在科学普及中的重要作用。
“攻”基层,精益求精。让生涩的专业术语变成百姓听得懂的“人话”,这是临安区青山湖街道的基层科普工作者董卉与记者反复强调的一线科普经验,“我们片区农村老人很多,用普通话给他们做健康科普,效果甚微。比如‘饮食少盐’,他们听不懂,要用接地气的方言说‘咸盐少放点’,他们就搞清楚了。”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健康处调研员王秀凤一语道破关键:“健康科普是一群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不能讲专业的话,要讲百姓听得懂的‘土话’‘人话’。”
“守”防线,走遍山海。浙江省肿瘤防治科普行动四年来把健康科普服务送进山区海岛、送入社区乡村,通过“山海行动”、科普共同体等机制,以及移动筛查车、义诊讲座、展览展示等形式,实现从“等人来”到“送上门”的转变,让健康科普服务扎根基层,入脑入心、可感可知,助力一线民众树立“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
变中守恒
技术赋能不忘科普初心
“攻守”之间,健康科普的生态正在重构。浙江省肿瘤防治科普行动的实践,走出一条既创新又严谨、既广泛又精准的健康科普之路,共同推动科普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从单向宣传走向协同生态,充满了以人为本、内生驱动的“变恒”张力。
几十年间,疾病谱系悄然转变,肿瘤发病呈现年轻化、慢性化趋势。年轻人一边“朋克养生”,一边熬夜刷屏,对健康知识既渴望又挑剔;老年人则更关注看得明、听得懂、用得上的实用科普内容,对方言、图示、面对面讲解有着很强的依赖。
“变”是永恒的主题。时代需求在变,健康科普必须因人施策、因时而变。
“健康科普从纸质传单到短视频、从线下讲座到线上投放,平台载体不断迭代。公众对内容的美学、互动性、趣味性要求越来越高。在时代的浪潮下,AI成了绕不开的话题。这不是选择题,这是必答题。”浙江省科协科普部部长龙爱民指出,AI不仅是医生进行数据分析和病例筛查的助手,更是科普内容生成的强大工具,它能快速生成图文、视频,进行交互问答,极大提升了科普制作的效率与覆盖面。
顺应时代的变迁,浙江主动求变。从早期的科普网站到“两微一抖”,再到如今的AI智能助手,平台和技术迭代推动科普形态不断升级。浙江省肿瘤防治科普行动从2022年创建全国首个肿瘤防治科普数字馆,到2023年推出“抗瘤君AI”实现数字化升级,再到2024年推出集成式科普智能屏,浙江不断探索健康科普传播的创新路径。今年推出语音交互版“抗瘤君AI”,将助力百姓更便捷地获取权威肿瘤防治知识。
“恒”是初心使命。直面时代挑战,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为病患谋安康。樊代明院士谈道:“医学是人的科学,科普是人与人的沟通。AI是工具,不是目的,可以辅助,但不能替代医者的人文关怀和专业判断。”
广大医务工作者正努力寻求“变”与“恒”的平衡,正如裘燕飞所说:“这条路需要技术赋能,更需要制度创新与人文坚守并重。我们希望以强大的专业医生为根基、以与时俱进的技术为支撑、以勇攀肿瘤防治科普高峰的姿态站在医学前沿,关切民众急需、推进科普惠民,为‘健康中国’提交一份具有辨识度的实践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