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焦点图>
潮声丨大小医院开起了“夜门诊”,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5-07-25 10:31:03 星期五   潮新闻

医院面临新考验

走访中,百姓普遍对夜门诊这一便民服务叫好,压力则给到了医院。

“开设夜门诊,远非安排几位医生接诊开药那么简单。”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它背后需要规范、体系化的运转机制和各环节的紧密配合,考验的是医院的精细化管理能力。

7月7日,杭州西湖文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起了夜门诊。得知这一消息,记者7月中旬到现场探访。18时许,现场病患不多,但挂号、药房、检查等窗口均有人员值守,还有在各楼层打扫卫生的阿姨。

服务中心科员范从娟告诉记者,虽然是夜门诊,但医疗流程和日间门诊一样。除了看得到的挂号收费、药品保障、后勤保障等服务外,医院电梯、厕所、饮水机等隐形服务,也需要医院协同安排。

7月7日傍晚18时,杭州西湖文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夜门诊。记者 郑亚丽 摄

在其他医院,记者也看到相关服务优化。有的医院专门设置了夜门诊专用的挂号机,还有的在食堂、后勤、安保、财务、信息等方面增加了人手。

除了完善的医疗配套服务,医院“哪些科室开设夜间诊疗,哪些不开设”“是每天开设还是定期开设”“开设的规模多大,如何布局”等问题,也考验着医院的智慧。

一位医疗行业从业者向记者透露:医院一般设有急诊,已经包含了全科、内、外等专科诊室,基本能覆盖夜间患者的需求。因此,大多数医院开设夜门诊,并非将白天的门诊全盘复制,而是互作补充。

拿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来说,他们的夜门诊是针对慢性疲劳、失眠焦虑等亚健康情况,专门为上班族与银发族定制的中医诊疗。

像这样选择性开设夜门诊的医院不少。究其原因,除大型医院患者较多外,市县及街道医院晚间就诊量普遍不高,全面开放夜门诊并不现实,有所选择也是基于当地患者的实际就诊需求。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夜间门诊所涉及的医护人员工作时间延长,也是医院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安吉县中医医院针灸科主治中医师陈立峰告诉记者,他们的夜门诊时间是18:00-20:30,实行医生自愿排班制。就他自己来说,报名参加夜门诊后,自己一周的工作时间从5天增加到5天半,“还能接受,值班后可以选择补贴或调休”。

这一排班制,记者也在不同医院听到。整体来说,开设部分科室的夜门诊,对医生来说增加的强度不大,但或多或少会要奉献一些时间。有做针灸的医生举例,他们的夜门诊到晚上8时,但不少人吃过晚饭赶过来就7时多了,挂上号再做诊疗,基本就要拖到晚上9时。

对此,不少医护人员表示,适度加班可以接受,只要能保障合理休息与轮休,他们也乐于参与,为患者提供更多便利。

“夜门诊”如何走得长远

早鸟门诊、延时门诊、黄昏门诊、错峰门诊……医疗机构延长服务时长并非新鲜事。

早在2023年,国家卫健委便发文鼓励医疗机构延长服务时间,以满足上班族、学生等群体的就医需求。

然而,服务质量的提升并不意味着无限的投入,夜间门诊也绝非让医院科室、医疗人员无限度增加服务时间。科学系统谋划,才能让夜门诊走得更远。

比如在开设夜门诊的方向上,要有所区分。记者注意到,有些医院根据地区患者实际,日间门诊倾向于老年人患者较多的科室,夜间门诊则更多倾向于年轻患者居多的科室。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的夜门诊,也是同样的逻辑。今年暑假,他们选出一些就诊量高的科室,比如心理科、儿保科、口腔科等6个科室开设夜门诊,广受欢迎。

这为众多医院提供了启示:与其追求“大而全”,不如集中资源亮“长板”和特色。聚焦优势领域,既能彰显医院核心竞争力,又能最大化便民。

在医疗服务上,有患者表示,“夜门诊的功能和标准,如果能和日间门诊一个样,那才是真正方便市民”。潜台词是,白天能挂到的专家号,夜门诊也要能享受。

事实上,在不少医院的夜门诊,看“专家号”已成常态。在上海儿童医院,有家长就称,之所以带孩子看夜门诊,就是冲着专家号去的。在浙江省中医院的排班表上,记者看到了不少科主任、省级名中医。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些医院虽然没有开设夜门诊,但是推出了延时门诊。

比如有的省级大型综合医院,接诊量大,外地患者众多,日间门诊结束时经常拖延到傍晚下班之后,所以医院顺势开设了延时门诊,对日间服务进行自然延伸——既对白天患者负责,也能让一些下班赶过来的病患看上病。

夜门诊开设的初衷是便民,不少基层医院也在配套服务上作了努力。在杭州西湖文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注意到,为了配合夜门诊,他们将夜间车位免费开放给病人。此外,夜门诊还推出三伏贴服务,让居民饭后散步时就能顺道治疗,将便民细节落到实处。

对百姓来说,医院开设夜门诊是好事。但要把好事办好,除了一腔热情,还要合理优化医院软硬件服务,让社会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才是双赢。

来源:潮新闻    作者:执笔 郑亚丽 沈吟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