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来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中心的候诊区比往日热闹了不少。数据显示,日均就诊量达到1618人次,较平日提升53.4%,青少年患者占比显著上涨。昨天上午,浙大二院发起“暑期青少年口腔健康防治”活动,多位口腔专家齐聚,围绕孩子们的口腔问题展开科普,为家长和孩子们送上实用的护牙指南。
从“小糖罐”到“牙套族”?
孩子牙齿矫正,这些时间点别错过
昨天一早,浙大二院口腔中心的候诊室区里,12岁的朵朵正安静地等待叫号。她4岁起就开始长蛀牙,看牙医成了“家常便饭”。朵朵妈妈说,因为蛀牙,孩子好几颗乳牙已经被拔掉,这个暑假特意带她来做第一次牙齿矫正,“上次检查时医生发现她还有些咬合不齐的问题,可能未来会影响到日常进食,建议尽早做牙齿矫正。”
“不少孩子像朵朵一样,早早地就出现了咬合不齐的问题,但家长们却不够重视,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才来就诊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浙大二院口腔中心李伯休副主任医师指出,儿童及青少年牙齿矫正有几个关键阶段:乳牙期(3-5岁)建议做首次口腔正畸检查;替牙早期(8-9岁)若出现不良口腔习惯或颌骨发育异常等,要及时介入纠正;恒牙列早期(12-13岁)是矫正的黄金时期,借助生长发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年早期(18-20岁)骨骼基本定型,严重的错颌畸形可以考虑正颌手术。他强调,不同阶段的矫正各有侧重,早发现、早干预能有效预防畸形。
青少年处于髁突生长高峰期
颞下颌紊乱等口腔问题需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正畸治疗前的评估同样关键。口腔中心主治医师谢含珍特别提醒家长关注颞下颌关节(TMJ)健康,“接诊时我们会重点检查孩子关节是否有疼痛、弹响,开口度是否在35-50mm的正常范围,必要时通过CB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评估关节结构。”她表示,青少年处于髁突生长高峰期,尤其是女孩发育早于男孩,正畸力可能影响关节适应性,若发现关节弹响伴随疼痛,需谨慎设计治疗方案,严重者需联合其他科室会诊。
此外,口腔中心主治医师冯贻苗在临床中发现,上颌骨发育过度、下颌骨发育不足导致的“小下颌”,以及地包天、埋伏阻生牙等牙颌面畸形发病率居高不下。“每天看着孩子反而容易忽略渐变的异常,很多家长都是等到孩子症状严重才来就诊。”他特别提到家长常见的认知误区:有的对拔牙矫正过度抗拒,有的则对腺样体肥大等需手术治疗的问题过度保守。“曾有个孩子因严重扁桃体肥大导致口呼吸,家长坚持保守治疗,结果不仅牙齿排列越来越乱,还出现颌骨发育异常,最终还是得手术+正畸联合治疗,多耗费了近一倍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
龋齿已成为青少年口腔第一杀手
约50%的就诊患者因它而来
龋齿也是家长们关注重点。口腔中心副主任医师周鹂鹂介绍,龋齿已成为青少年口腔第一杀手,约50%的就诊患者因龋齿而来。她解释,龋齿是细菌在牙齿表面形成生物膜,滞留时间过长会导致牙齿脱矿、腐蚀。“暑期孩子吃冰淇淋、喝奶茶无节制,有的甚至边追剧边含着糖,甜食在口腔停留超15分钟,就会给细菌繁殖创造绝佳条件。”
周鹂鹂记得曾接诊过一个7岁的男孩,六龄牙(指儿童生长的第1个恒磨牙)刚长出来就已经烂到牙神经,全口牙齿裹着厚厚的软垢,牙龈肿得像“小馒头”。“一问才知道,孩子平时很少认真刷牙,家长也没太督促。”好在通过治疗还能保住牙齿,医生提醒,早期干预很重要,涂氟、窝沟封闭等措施都能有效预防蛀牙。
她建议,暑期保护口腔健康,要控制甜食摄入,吃完及时漱口或刷牙,定期做口腔检查。尤其是正在做正畸的孩子,更要注意口腔清洁。家长也要多留意孩子的口腔状况,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就医,让孩子们在成长的关键期,护好一口健康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