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热词:
家住瓶窑的林老伯今年72岁,平时挺喜欢喝酒,基本上每餐都要喝,而且常常喝醉。
前几天,林老伯又在家喝醉了,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就睡了过去。下午,他的几个朋友来看他,发现他躺在床上没盖被子,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睡”得不省人事。整个人冰凉冰凉的,怎么叫都不应。朋友们察觉不对,立即将他送到了杭州市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余杭三院”)。
余杭三院急诊室医生发现林老伯神志不清、全身冰冷、面色苍白,用耳温枪已无法测出体温,用肛温计才测得体温27℃,血压只有50/35mmHg,呼吸心跳都很微弱。根据老伯的症状,医生初步诊断为“低体温症”。经过紧急处理后,林老伯被转入重症监护室(ICU)进一步抢救。经过5个小时的治疗,林老伯的生命体征终于逐渐稳定,血压上升,人也慢慢清醒过来。
ICU主治医师朱侠凯表示,人的正常体温一般在36-37℃左右。当身体处于低温环境,热量流失快于身体产热速度,人体中心温度(直肠、食管、耳道内)低于35℃,称之为“低体温症”,可分为轻度(体温35-32℃)、中度(体温32-28℃)、重度(体温28℃以下)。
轻度低温症可出现头晕、饥饿、恶心、呼吸加快、说话困难、乏力、心律加快等不适,最常见的就是颤抖,这说明肌肉在产热;中、重度低温症会出现呼吸变慢,脉搏减弱,言语不清,行动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甚至意识丧失等情况。如果清醒状态下出现中度低体温可能会让人觉得发热而脱去衣物,最终加速死亡。像林大伯这样已经属于重度低温症,如没有及时救治可能会出现心脏骤停,有生命危险。
正值冬季,虽然出了太阳,但是天气并未转暖,朱侠凯提醒,冬季是低温症的高发期,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对温度变化不敏感的老年人,除了御寒衣被要充足外,大冷天不宜在户外停留时间过长,屋内温度最好保持在20℃左右。睡眠时可采取一些保暖措施,如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等。饮食上可多喝热水,进食一些高热量的食物(如羊肉、鸡肉、猪肝等)。
他特别提醒,冬天不宜多饮酒,尤其是老年人。因为饮酒非但不能起到御寒的作用,反而会使身体散热增加,让人酒后倍觉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