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视频>
惊蛰至,春雷醒,疏肝养阳享安宁
发布时间:2025-03-05 10:22:14 星期三   健康浙江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每年公历3月5日至7日交节的惊蛰,是春季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之始。

此时阳气升腾,春雷唤醒蛰伏的万物,自然界呈现“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的生机景象。桃花率先感知到春的气息,娇艳绽放,粉白相间的花朵点缀枝头,为大地增添了一抹绚丽色彩;紧接着,黄鹂鸟欢快的歌声也在林间响起,清脆悦耳的鸣叫仿佛是在奏响春天的乐章;而“鹰化为鸠”并非真的是鹰变成了鸠,而是在这个时节,鹰类活动减少,斑鸠、布谷鸟等鸟类频繁出现,古人便赋予了这样浪漫的想象,体现了节气变化中生物活动的奇妙转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副主任中医师姚成指出,惊蛰过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的节奏蓬勃生发,养生也需顺应这一独特的节气变化,从多个方面着手,才能让身体更好地适应季节更替,为全年的健康筑牢根基。

夜卧早起,适当春捂

惊蛰前后,阴寒之气渐退,阳气升发,顺应自然规律,天黑后(入夜)就应该准备休息,避免熬夜。天亮后(日出)就应该起床,开始一天的活动。现代工作生活节奏快,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早上7点左右起床,保证充足睡眠以养阳。

虽然气温逐渐回升,但仍有波动,“倒春寒” 时有发生,所以 “春捂” 很关键。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更要注意保暖,避免因冷暖失宜而引发感冒、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或导致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加重。人体上半身属阳,抵御风寒能力相对较强,下半身属阴,阳气较为薄弱,春季应特别注意下肢和双脚的保暖,女性朋友们也不宜过早换上裙装。

同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多开窗通风,降低病菌滋生的概率,预防呼吸道疾病。

减酸增甘,营养均衡

惊蛰时节,肝气渐旺,易克脾土,影响脾胃运化。

饮食上应遵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的原则,少吃酸味食物,多吃性温味甘的食物来健脾,如糯米、高粱、燕麦、南瓜、红枣、桂圆等。可多吃新鲜蔬果,如菠菜、荠菜、春笋等,菠菜能滋阴平肝、助消化,荠菜能清肝明目,春笋清热化痰、益气和胃。还可多喝养生汤粥,如山药莲子粥,山药健脾益胃,莲子养心安神,二者搭配,能起到健脾祛湿、养心安神的作用。

同时,适量摄入牛奶、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质,增强免疫力。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控制糖分摄入,保持七八分饱,以防肠胃负担过重。

适度运动,和缓舒展

惊蛰后,人体机能尚未完全恢复,此时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应选择散步、慢跑、瑜伽、放风筝、太极拳、八段锦等比较和缓的运动。

运动时要注意保暖,因为这一节气风邪较盛,稍不注意病菌就容易侵犯人体。运动前一定要坚持热身,预防肌肉和骨骼遭受损伤。运动时间可选择上午或傍晚,避免在饭后立即运动,每周坚持锻炼3次,每次45—60分钟,锻炼时衣着要宽松,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运动速度。

戒躁戒怒,保持舒畅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常相对不足,容易出现阴虚、肝火偏盛的情况,进而影响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急躁、易怒等情绪,还可能诱发情志方面的疾病。

春季养生要重视情志调养,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特别要注重养肝,避免怒伤肝气。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与朋友聚会等方式来调节情绪,释放压力,如听一些角调式乐曲,像《江南好》《姑苏行》《春风得意》等,能促进全身气机的舒展。

敲胆经、勤梳头

惊蛰养生小妙方

惊蛰时节,除了饮食、起居等调理外,医生还推荐2个惊蛰养生小妙方。

中医有云,“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胆是人体阳气运转的枢纽,与肝相表里,主升发。在阳气生发的关键时期,每天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花5—10分钟敲打胆经,能促进肝胆经气血畅达,达到养阳、疏肝的效果。

敲胆经时,正坐或单腿抬高,双手握拳,从髋关节开始,沿大腿外侧正中反复敲打,直至腿部微微发热。整个过程无需借助复杂工具,简单又便捷。

民间流传“春梳头,一年通”的说法。春季梳头,既能疏泄肝气,保证肝脏气血运行顺畅,又能刺激头部经络,缓解春困。

晨起或睡前,用桃木梳或水牛角梳,从发际线梳至后脑勺,由中间向两边,微微用力,让梳齿贴合头皮。每次梳一分钟左右即可。若没有梳子,也可用手指按摩头部。重点按摩百会、四神聪、太阳等穴位,对肝胆不适、情志不畅的人,着重梳理头部两侧的足少阳胆经,能更好地疏泄肝气。

供稿: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副主任中医师 姚成

视频:义乌市中医医院

来源:健康浙江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