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这种痛千万别硬扛,及时做超声检查很重要
每日商报讯 痛经是很多女性的“老朋友”,大多数人吃点止痛药、热敷一下就能缓解。但48岁的周女士(化名)这半年来经历的疼痛却不太一样——每次月经时,左下腹的酸痛感特别明显,经血中还带着小血块。起初她以为是普通痛经,直到一次超声检查才发现真相:她的子宫内膜组织竟然“离家出走”,在肠道“安营扎寨”了。这些本该安静待在子宫内的内膜组织,一路“闲逛”到肠道,像种子一样在肠道肌层及周围组织生根发芽,且浸润深度超过5mm的病症,在医学上称为“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
杭州市肿瘤医院超声影像科张连主治医师表示,这种情况在育龄女性中比较常见,约5%-12%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肠道受累,其中九成都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少部分还常见于子宫骶韧带、阴道直肠隔等地方。与其他类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比,DIE的浸润更深,对周围组织的破坏可能更大,症状也往往更为明显和顽固。
“原本应该生长在子宫内的内膜组织,异常生长到肠道后,就会像‘定时炸弹’一样,不时地引发一系列症状。”张连介绍,在妇科与盆腔症状方面,会出现痛经进行性加重、慢性盆腔疼痛、性交痛,这些症状常与月经周期相关,但也可能持续存在。肠道方面则会有排便习惯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腹泻或便秘,部分患者出现便血,此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特殊痛感,如排便时腹痛加剧,严重者可能因肠腔狭窄出现肠梗阻(如腹胀、呕吐)。需要提醒的是,肠道症状可能与月经周期无关,容易被误认为肠炎、便秘等常见病而延误诊断。
对于怀疑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超声检查就像放大镜一样,帮助医生发现藏在腹部深处的异常病灶。超声检查有以下“三部曲”:
1. 问病史,寻找蛛丝马迹:医生会询问患者是否有痛经、不孕史或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史,这些信息是诊断的重要线索。
2. 看结构,观察“大本营”:通过超声可以观察到患者的子宫及卵巢是否存在腺肌症或内膜异位囊肿,这些常与肠道DIE伴随出现。
3. 查肠道,追踪“异位迁徙者”:超声检查中,医生会重点关注肠壁是否局限性增厚、层次不清或形成突向肠腔的肿物,同时观察肠管与周围组织(如子宫后壁)是否粘连。
一般来说,DIE超声下的典型表现为肠壁增厚如“腊肠样”,但黏膜层光滑完整(与恶性肿瘤不同),病变处血流信号稀少,仅见点状血流,直肠腔注水造影可进一步观察肠腔狭窄程度及黏膜完整性。
张连强调,DIE就像个“隐形破坏者”,有些女性更容易被它盯上。因此,对于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盆腔手术史、严重痛经者,建议定期筛查,每年做一次妇科超声检查(避开月经期),必要时结合肠镜评估肠道情况。但如果出现“痛经+排便异常”的组合症状,很可能是肠道被内膜异位病灶侵袭的信号,这时千万不要硬抗,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因“忍一忍”而耽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