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心理>
春日心理警报:为何精神疾病在万物复苏时易发?
发布时间:2025-03-12 11:11:05 星期三   健康浙江

春光明媚,草木萌发,但伴随生机而来的还有精神心理疾病的“复苏潮”。研究显示,春季是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的易发期。为何看似美好的季节却暗藏心理危机?背后是生物节律、气候波动、过敏反应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

春季心理危机的五大推手

1

生物节律“过山车”

光照变化的双刃剑

春季日照延长,褪黑素(调节睡眠的激素)分泌减少,血清素(5-HT,影响情绪的神经递质)水平上升。这种激素骤变易打破情绪平衡,尤其对敏感人群,可能诱发焦虑或抑郁。

小贴士:清晨晒太阳10—15分钟,帮助稳定生物钟。

2

气候“变脸”

气温与气压的隐形压力

春季气温忽高忽低,气压频繁波动,易导致血管异常收缩、大脑供血不稳,引发头痛、疲劳,间接加重情绪负担。

3

过敏“蝴蝶效应”

从鼻塞到情绪的连锁反应

春季是花粉浓度较高的季节,花粉过敏不仅容易引发鼻炎、哮喘,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还可能干扰大脑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导致情绪低落。此外,鼻塞、头痛等不适直接影响睡眠,形成“过敏—失眠—抑郁”恶性循环。

4

社会压力“叠加”

新起点背后的焦虑

春季是考试、求职、项目启动的高峰期,社交活动增多可能引发“适应焦虑”。例如,社恐人群因频繁聚会而压力倍增,学生群体因升学考试陷入情绪低谷。

5

旧疾“复发警报”

双相与精分的脆弱期

研究表明,春季光照和气候的变化可能通过影响生物节律和激素水平,诱发精神疾病的复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春季躁狂或抑郁发作风险升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也可能加重。

科学应对:四招打破春季心理魔咒

稳住生物钟:昼夜节律是情绪基石

固定作息:每日同一时间起床、入睡,避免熬夜;

光照疗法:阴天可使用模拟日光灯,调节褪黑素分泌。

动起来:用运动“重启”快乐激素

推荐运动:快走、瑜伽、游泳等中低强度有氧运动,每周3次,每次30分钟;

科学依据:运动可提升脑内内啡肽水平,缓解焦虑效果媲美轻度抗抑郁药。

防过敏:切断情绪崩溃的导火索

外出防护:花粉高峰期戴N95口罩、护目镜;

居家清洁:每日用湿拖把清理地面,减少室内花粉沉积。

及时求助:专业干预是关键防线

预警信号: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失眠、兴趣丧失;

行动指南:优先选择三甲医院精神科或正规心理咨询机构。

特别提醒:高危人群的春日防护清单

慢性病患者:密切监测情绪波动,与主治医生保持沟通;

职场新人:制定合理计划,避免因“新年目标”过度自我施压;

学生群体:家长需关注考前焦虑,通过正念冥想帮助孩子减压。

拥抱春日,从“心”开始。

春季的心理波动如同天气般难以预测,但科学的认知与行动能为我们筑起防护墙。记住,寻求帮助不是脆弱,而是对自己负责的勇气。愿每个人都能在春光中,找到身心的平衡与安宁。

供稿:绍兴市卫生健康委、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普通精神科二病区 胡燮军

来源:健康浙江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