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意识模糊、体温41℃、无汗……”近日,绍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了一名罹患“热射病”的六旬老人。据医生描述,老人因在烈日下作业多时突然倒地,昏迷不醒,路人发现后,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救护车送至绍兴市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
经过急诊科医护人员的一系列抢救,老人目前已脱离危险,但高热对脏器的损伤仍需密切观察。
绍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丁国娟介绍,“热射病”医学上称为“热休克”或“重度中暑”,是由于人体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体温调节机制失衡,身体产热大于散热,从而使机体中心体温骤升,达40℃(104°F)以上,伴有昏迷、意识障碍、汗闭三联征,以及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
问
普通中暑与“热射病”
有什么区别?
先兆中暑
在高温高湿作业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不超过38.0℃。
轻症中暑
出现面色潮红、苍白、烦躁、表情淡漠、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脉搏快、血压偏低、体温轻度升高等症状。
重症中暑
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及“热射病”三型。在高温作业环境下活动,出现以下症状就需要注意了,如肌肉疼痛或抽搐、无汗、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心率明显增加、低血压、甚至休克,都可能发展为“热射病”。“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占中暑的8.6%—18.0%,其死亡率高达70%—80%。如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42℃甚至更高。
问
为什么春季也会中招?
过度保暖
早春季,昼夜温差大,暖气开到30℃,或是夜晚电热毯持续使用,身体散热不畅,体温就会悄然升高。
运动误区
跑步裹成“粽子”,汗液蒸发受阻,体内热量“闷烧”。
密闭环境
长时间待在高温车间、车内或通风不良的室内,如同“蒸桑拿”。
问
如何预防中暑乃至“热射病”
的发生呢?
1.避免高温暴露:减少烈日下活动,选择凉爽时段出行。
2.科学补水:少量多次饮水,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和酒精。
3.穿戴透气:选择宽松、浅色、吸汗的衣物。
4.关注高危人群:老人、儿童避免单独留在高温环境。
问
如发现疑似“热射病”患者
该如何急救?
1.首先请立即送医或协助拨打120。
2.将患者转移到阴凉的地方。
3.无论使用何种方法,迅速给患者降温。如将患者浸泡在浴缸的凉水里;将患者放在凉水下淋浴;用浇花的凉水喷洒在患者身上;用凉水擦拭患者身体;凉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天气干燥时,将患者裹在凉水浸湿的被单或衣物里用风扇猛吹。
4.热射病患者的肌肉可能发生不自主的抽搐。遇到这种情况时,要避免患者伤害到自己。同时,不要在患者的嘴里放任何东西,不要试图给患者喂水。如患者发生呕吐,翻转患者的身体使其侧躺,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发生。
供稿:绍兴市卫生健康委、绍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