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词:

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浙二团队完成4例气管插管 ICU进入火线状态
发布时间:2020-02-19 11:39:59 星期三   杭州日报

2月17日至18日,在武汉协和肿瘤中心3楼,由浙大二院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的ICU里,完成了4例危重症患者气管插管,前方驰援抗疫“战场”进入火线状态。

2月14日,浙江向武汉派出了由浙大一院、浙大二院和浙大邵逸夫医院共454人组成的第四批援汉医疗队,其中浙大二院有171人。

按照上级要求,浙大二院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重症监护室(ICU)。2月15日,是医疗队达到武汉后首日上岗,开协调会、查看病房、确认设施设备……医疗队要接管的ICU是由普通病房改建而成,条件艰苦。队员们熟悉环境后,对病房的改建给予建议,同时立即进行排班,调试设备,进入临战状态。

“比如,我们希望能够装几台排风扇,让空气更加流通。”浙大二院医务部主任张秀来介绍,目前很多设备是比较缺的,在治疗和操作上,可能会受到一些制约,但他们会尽量克服这些困难。

在日常诊疗安排上,医生分为8个医疗组,每组4名或5名;护士每班8名或9名,并会根据患者人数和病情调整医护人员配比情况。

目前,重症监护室已基本处于满员状态。2月17日下午,浙大二院外科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立斌为两位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实施紧急气管插管;18日凌晨2点,外科重症医学科罗汝斌副主任医师又给另两位危重症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操作需要开放气道,医生与患者的头部距离近至20厘米,危险性可想而知。

昨天早上,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徐善祥下了夜班,并和我们进行了视频连线。他介绍,“ICU危重症患者越来越多,还用着呼吸机,出去做CT很不方便。于是,医疗队就用自己带来的床旁超声设备,对他们进行检查和评估,了解心肺功能情况,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浙大二院常务副院长、援鄂医疗队队长王伟林表示,只要病人有需要,只要他们有条件,就尽早为危重症患者进行气管插管。

石以砥焉 化钝为利

人物:朱琳,浙大二院呼吸内科护士、浙江省第四批援汉医疗队队员,目前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ICU工作。

2月17日,是我第二次走进武汉协和肿瘤中心ICU。比起前一次,病人数量明显增多,护理人员也因此增援不少。

由于是普通病房临时改建的ICU,环境不太理想。在尽力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医院为我们特地配备了两样新装备:正压医用头罩、面屏。戴上正压医用头罩,医生可相对安全地进行气管切开、插管或做纤维支气管镜等操作;戴上面屏,能预防患者体液喷溅到医护人员的面部。

走进病房,发现已有两个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插管,还有数名患者开始使用无创呼吸机和高流量吸氧装置了。

为节约防护用品,我们的上班时间由原来的每班4小时调整到6小时。组里有两个姑娘比较年轻,一时没适应重重防护下的工作,出现体力不支。为此,我们及时调整,让她们先下班。

埋留置针对我来说是轻车熟路,但戴着三层手套,摸静脉的手感真是差极了。

“大伯,不好意思啊,可能会比较慢,戴着手套不方便找静脉哦!”

大伯戴着口罩,看着我说,“没事没事,慢慢来,我相信你的水平。你放心大胆地打!”

找到一根不错的静脉,我下手就打。但由于戴着护目镜,落针点有所偏差。我调整了一下针的走向,熟悉的静脉脱空感迎面而来。那种感觉,犹如我实习时第一次成功穿刺般,好开心。但现在回想起来,在不拔出针的前提下调整针头走向,患者往往会有明显的疼痛感,大伯都不吭一声,我的内心反而有些愧疚感了。

危重症患者病情凶险,随着监测数值的波动,我们团队的心情也犹如坐过山车,但大家始终坚信,“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余敏 通讯员 方序邓国芳    编辑:邹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