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脚底莫名其妙长了核桃大的肿块,一年来四处求医却毫无见效,被疼痛难受折磨得很沮丧的杨女士,近日来到了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皮肤科。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一次“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却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为她解了身上的这个“烦忧”。
四处就医,脚底肿块困扰她1年多
杨女士是四川人,在北仑务工。一年前,她感觉左脚肿了,鞋子提上去有些费力。由于工作忙,这一小小变化,杨女士并没放在心上。半年后,杨女士发现,左脚肿得越来越大,脚底竟然有个核桃大小的肿块,鞋子已完全塞不进,走路的时候脚疼得要命。
意识到病情严重,杨女士开始四处求医,几家医院给出了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意见,可病情并没有好转。
今年夏天,怀着焦虑和痛苦,杨女士一瘸一拐来到了北仑人民医院皮肤科,挂了王松挺副主任医师的号子。
王松挺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后,考虑杨女士患有血管肿瘤、转移性肿瘤或足菌肿。“总会有办法的,要放宽心。”王松挺安慰说。
为了明确诊断,王松挺为杨女士进行了皮肤采样,切取了杨女士的足底肿物标本,送到病理科做病理分析。
5天后,杨女士的病理切片出来了,浙大一院驻皮肤科专家、北仑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乔建军博士参与会诊,
结果令在场所有人大吃一惊。
在显微镜下,医生们发现,杨女士足底的肿块内,含有大量奇怪的细菌,是他们从未见过的。
这种细菌到底是什么菌种?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乔建军和王松挺的脑中。
为了进一步明确引起足底肿块的菌种,医生们联系检验科再次切取杨女士肿块标本做细菌培养。
可培养出来的菌种,依然谁都没见过,通过普通方法根本无法鉴定。
国内首例,罕见细菌引起的足菌肿
怎么办?乔建军主任想到了浙大一院。浙大一院作为北仑人民医院的托管单位,与北仑人民医院探索出“双下沉两提升”的紧密关系。
乔建军主任将标本带到浙大一院检验科,做质谱分析鉴定菌种。然而,数据库中也找不到匹配的结果。
连续几种办法都确定不了菌种,医生们陷入了困境。此时,距离杨女士首次来北仑人民医院就诊已过去了10天。
抱着尝试的态度,乔建军又联系了浙大一院检验科对菌种进行了基因测序。
终于在第12天,才明确引起杨女士脚底肿块的菌为极其罕见的土生戈登菌。这种细菌引起的病变,治疗不及时会引起骨骼畸形甚至残废。
文献显示,该病菌引起的足菌肿全球记录仅有两例,该患者也是国内首位该疾病患者。
病因找到了,那该如何治呢?
浙大一院的医生们立即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综合国内外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立即为杨女士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
因治疗疗程较长,而杨女士的工作又不能时常请假,医生们就多次利用业余时间到杨女士家中为她换药、检查。
经过两个月精心治疗,杨女士的足底肿物消退,疼痛也消失了。
杨女士和家人对医生们感激不尽,她说:“没有你们,我的脚估计保不住了!真是太谢谢你们了!”
浙江新闻+
足菌肿又称马杜拉足,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皮下的炎症性疾病。由丝状细菌(放线菌足菌肿)和真正真菌(真菌性足菌肿)引起,好发于足部,发病前常有外伤史,经数天至数月后局部发生结节、脓疱或浸润性斑块,并自行溃破。其后要不断发生结节、脓疱及破溃,形成瘘管。有浆液性或血性溢液。病变向下累及肌肉及骨骼,可引起严重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