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显示,2016年,31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87.2%;夜间达标率为59.7%。
这些城市中,声环境最好的要数银川,昼夜的总点次达标率均为100%,可谓绝无仅有。西部的拉萨是有名的安静之城,但发达地区也有和它媲美的城市——南京昼间达标率96.9%,夜间也有87.5%,实属难能可贵。
报告显示,兰州夜间总点次达标率为28.6%,郑州、贵阳为31.3%。哈尔滨超过70分贝的道路比例高达82.4%,白天平均等效声级为73.4分贝,已经超过功能区限制要求。沈阳、济南也成为交通噪声严重的地区,白天平均等效声级为70分贝。虽然报告公布的对道路交通监测数据仅限于昼间,但夜间交通噪声危害更不容小觑。
在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科的门诊中,张道行主任发现,与70年代或者更早出生的人的听力水平相比,80年代后出生的人们平均听力下降严重,尤其是喜欢用耳机听歌的年轻人,而这部分人最大的还不超过35岁。这部分人中,高频水平听力的损失最严重,因为主管高频的毛细胞容易受到伤害,而罪魁祸首就是噪声污染。
人们能听到声音是因为耳朵里有专门的听力感受器——耳蜗里的纤毛细胞,纤毛随着声音振动而摆动,使人们听到声音。当声音的刺激非常强烈(大大超过85分贝)时,原本挺立的纤毛就会吃不消,纷纷倒卧在地,像受到压路机碾压的小草一样慢慢死去。而负责某一听力频段的纤毛细胞损失太严重后,该频段的听力水平就会急剧下降。
当听力受到损伤后,治疗时间越早,恢复效果越好,而超过3个月后就很难说了,超过半年,基本上就毫无恢复的希望了。
张道行教授比喻,受到损伤的纤毛细胞就像缺水的水稻一样,缺水一周赶紧补水还有活过来的希望,缺水一个月后可能根部开始干枯,缺水3个月后可能就死透了。如果纤毛细胞在有效时间内得不到有效治疗(吃一些扩张血管或营养神经的药),它就会永远地“趴下了”。
怎么才能早期发现听力问题,除每年体检外,还应该经常注意耳朵是不是有受损的表现。
首先就是听力下降。听力下降不仅仅意味着需提高音量才能听到声音,也意味着可能某些词汇你会听混。如果发现经常听不清别人说话,常常要求别人“再说一遍”时,或发现自己听别人讲话时必须眼睛紧盯着讲话人的嘴,往往都是听力下降的表现。
其次是耳朵敏感度提高。耳朵敏感度提高后,声音只要出现一点点变化就会感觉很难受,尤其是戴耳机时,会出现耳鸣、头昏等症状,耳朵里感觉嗡嗡的。
然后还有耳鸣,如果耳鸣持续存在5分钟以上,无论是否伴有可以感觉到的听力损失(耳聋)均应尽快看医生。(综合自人民日报、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