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 热点关注
当你老了,住进养老院之后 这些问题你我也终将面对
发布时间:2017-05-12 10:05:55 星期五   浙江在线

 

家属来过,很多老人会眉飞色舞好几天

每周三、周四,杭州“滴水公益”和“润和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会分别来福利中心为老人开展心理关怀项目。前者以举办团体类活动为主。后者更多的是一对一的访谈,予以个案疏解,为老人们建立个人心理档案。

“润和心理咨询”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范慧珺告诉记者,从去年8月底至今,他们对全市4家公立养老机构的400多位老人进行了访谈,她发现,“丧失感”是老人最常见的心理咨询问题。面对身体机能的衰退,不少老人会有强烈挫败感。

“访谈时,有一位老人告诉我,前一天他还在游泳,第二天就中风了,之后身体急转直下,曾经有一段时间吃饭都没法自理,要用手抓面条。”范慧珺说,老人一边说,一边就哭了。

老人们描述第二常见的问题是“孤独感”。

“为什么说很多养老机构办在郊区没人去,因为老人并不想远离社会。”赵胡明感触很深,“每每有老人的家属看望过后,很多老人就能持续几天的眉飞色舞。有一位老人,她的愉悦感只能持续3、4天,可儿子一个礼拜只来一次。于是她每个礼拜的心情就和过山车一样,半个礼拜亢奋半个礼拜低落。有一段时间子女连续几个礼拜没能来,她就会各种‘捣乱’,找护理员出气。”

范慧珺提到,访谈对象里,有一位老人,他单位的领导逢年过节会来看望他,让他觉得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被放大。后来单位换了一位风格不同的新领导,不再看望老同志,让他很是寂寥,很怀念老领导,他说,哪怕是握个手也好啊。

“润和心理咨询”负责人赛燕燕告诉记者,咨询师们最大的感触,是老人特别需要被倾听、被支持。

我们是否真的知道人老了之后,都在想什么,作为子女又该如何和年迈的父母相处。

有人为了资助子女,卖掉自己唯一的房子;有人坚持要守住房子,作为养老的资本;有人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子女因为房产伤了和气;因为房子,有人后悔了,有人在纠结,有人想办法未雨绸缪……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虽然住进了养老机构,但房子依然成为老人们最挂心的问题之一,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法律援助点接受的法律咨询中,三分之一都和房子有关的。

不同的选择背后都有故事和纷争,养老和房子之间的故事,值得一听。

卖掉房子后,70多岁的老两口曾四处租房

82岁的刘伟骠,头发花白,戴一副眼镜,削瘦,斯文。退休前他是高级工程师,年轻时是学霸,通四国语言。

今年3月初,他和78岁的老伴顾文香搬进了福利中心。

“我们没有家了。”刘伟骠这么说。

上个世纪80年代,老两口唯一的女儿高中毕业后,提出想出国留学。刘伟骠说好啊,你考得上就出去。“她英语不好,我辅导她一段时间,托福真的考出来了。”

女儿如愿去了美国,半工半读,第一年的学费是刘伟骠四处给人翻译技术材料挣来的。

七八年前,在美国定居的女儿要买房子,缺钱,刘伟骠和老伴一合计,把杭州唯一一套房子卖了120多万,资助女儿。

已经70多岁的两人从那时起开始四处租房。

“当时邻居说,你们这样会后悔的,现在身体还这么硬朗,怎么能把房子给卖了。我们觉得都一样啊,人家是快不行的时候把钱留给孩子,我们只是提前给了。”刘伟骠看得很开。

顾文香更不用说了,“我们就这一个女儿啊,她那边发生困难了,没有人救她,我就把房子卖了给她,当然这点钱也不够。”

采访的时候,这是顾文香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这么一个女儿。

租房的几年,因为房东收回、楼层太高、房子出现质量问题等原因,两人平均两年就要换一次房子,搬家的时候,年过70的他们就拖着一辆小拖车,坐着公交,来回八九趟,搬完了事。

“反正我们也没有大件,就几个箱子。”

直到去年,因为年纪太大,中介不愿再出租房子给他们,两人才决定住进了福利中心。

“我们觉得蛮好,这里条件不错,我俩的工资管自己看病、吃饭,也没其他需求,够了。”刘伟骠觉得没什么后悔的,“女儿在美国已经给我们申请出了绿卡,待了5个月,实在受不了,逃回来了。举个例子,在那儿,我们出去散步,走一个小时都见不到一个人,在这里,我到西湖边坐坐,随便一个陌生人都能聊上天。那边看病还特贵,我们这种条件,在那里就是穷人,以后也是要住最差的养老院。”

说起这些,老两口笑声不断,云淡风轻地像在讲一件有趣的事。

刘伟骠唯一觉得不便的是,这里的饭菜不太合自己胃口,“以前在家,我会买点上好的里脊肉,炒一下,很嫩的,再加点豆角,狮子头、红烧肉我们也会做,味道那个好啊。”

说起这些,刘伟骠的话里就有了滋味,“过几天,我要去以前常去的菜场,买几罐醪糟存起来,慢慢吃。”

顾文香说,他们如今对女儿是报喜不报忧,隔段时间视频下就蛮好了,“在金钱上,我俩已经尽了洪荒之力,如今,我们活着,就要高高兴兴过日子,他们嘛,也只要过得好好的就行了。”

他把房子都给了儿子,如今后悔了

“哎呀苦啊,没有想到老来会吃那么多的苦。”在福利中心见到85岁的董爷爷时,他正摆着手,一人在走廊上漫无目的地踱步。见到钱报记者,他一脸平静地把我们迎入房间,此后,话匣子却再也止不住。

2011年,他和老伴在两个儿子的劝说下,住进了福利中心,原因是老伴患了多年糖尿病,儿子说担心他吃不消照顾,“住到福利中心,就有人照顾了,我那个时候觉得儿子还蛮孝顺。”。

但住进福利中心后,两个儿子以各种借口,要求董爷爷把名下的三套房子先后过户给他们。

“我起初不同意,可是老伴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随孩子吧。”

至此,两位老人名下一套房子也没有了。不久后,2012年4月,董爷爷的老伴因为糖尿病并发症过世,而这也成了董爷爷和儿子们关系的巨大转折点——孩子5年来再没看望过他,小儿子还中断了每月3000元的养老费用。

“两个儿子都是骗子!房子过户以后他们就不再看我。要我们钱,要我们财产。”董爷爷抖抖索索地拿出一张纸,上面详细记录着儿子“骗”走了他多少钱:给儿子买房子,老太婆的丧葬费……

董爷爷坐在20多平米的房间里,“毛挤(杭州话,指空间拥挤),你们不要见笑”,他说话激动时,眼角有浑浊的泪。一张木桌上,还放着他的午饭,两个素菜:蚕豆和豆腐。

“我本来条件很好的,原来有房子有钱,但是两个伢儿被老太婆宠坏了……哎,不瞒你们讲,我心中苦闷。”

董爷爷想去法院起诉小儿子,把房子拿回一套养老。上个月18号,他去福利中心法律援助点咨询。律师告诉他,房子是拿不回来了,只能状告儿子不尽赡养义务。

到底要不要告,董爷爷其实很犹豫。“我都85岁了,还要告自己儿子,心里想想,做人没意思了。”

这5年,董爷爷拨打小儿子的电话再无人接听。可是听儿媳妇说,儿子过年过节都会回杭州,只是不去看他。他尝试去住处堵人,也没有成功过。

“我经常掉眼泪,想想有点伤心。儿子不来看我,究竟是什么原因。我没有对不起他的地方。从小到大,给他买汽车,给他钱。孙子来看我,说他爸是没脸见我。如果真的没脸,来看看我解释解释,为人父母,我也不会真正怪他,我总归想他的。”

“生儿子容易不孝啊,还是女儿好”,董爷爷感叹着,又突然想起来什么:“福利中心有位奶奶,女儿想要她妈一套房子,老太婆不肯,这个女儿6年没来看她。看来女儿也狠心的。”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法律援助点的负责人介绍,他们提供法律援助一年来,接收到的咨询大约有近100多起,其中占比最大的就是立遗嘱,差不多有40多起,而立遗嘱的内容几乎都是关乎房产的。

“有些是怕自己百年之后,几个子女因为房产起纠纷,就提前立好遗嘱分分掉。有些是从保护自己孩子的角度考虑,立遗嘱说把房子只留给儿子或者女儿,不让它成为夫妻共同财产。”该负责人说,还有的做法是简单干脆的,比如,有两个孩子,一个不照顾老人,父母就提前把房子卖掉,钱拿来养老,等自己不在的那一天,就把剩下的钱直接给孝顺的那位。“总的来说,老年人对房子的问题还是比较操心的,也比较敏感的。”

在我们的走访中,问及34位老人,是否愿意把唯一的房子留给子女,靠退休金在福利中心生活?得到的答案竟几乎都是:愿意。在牺牲和成全的背后,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年纪大了,房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愿他们孝顺。”

(文中老人,均为化名)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记者 吴朝香 钟卉 通讯员 赵胡明 丁迅 卜丽萍    编辑:邹卓琪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