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 热点关注
一刀下去如何知有没有切到神经中枢?放心,医生有妙招
发布时间:2018-03-12 06:20:07 星期一   浙江在线

一场开颅手术需要切开5层,每一刀下去都可能会碰到相应的神经。一旦脑部的神经中枢不慎被切断,就会造成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对于很多手术来说,同样如此。

那么,安心躺在手术台上的你,可曾想过,到底是什么在为你的亿万神经保驾护航?

答案并不是运气,而是麻醉科“神器”神经电生理监测。

电极片、电极针成脑神经“保镖”

26岁的晓云是东北人,来杭州工作已有一段时间。春节的一天,晓云突然出现抽筋、意识丧失的情况。这下可吓坏了晓云的父母。老俩口赶紧将女儿送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

经过一番检查,医生发现,晓云大脑中有出血的情况,出血量在10毫升以内。进一步检查后发现,晓云患的是脑部先天性血管畸形。

“就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短路了。静脉压力异常增高,从而产生了畸形血管巢,并形成粗大的回流静脉。”浙医二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石键说,压力的改变,血流的冲击,可以带来畸形血管巢的生长,同时也可以刺激周围脑组织,发生癫痫。

面对这样一个病症,放在晓云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是仅做介入手术,通过血管造影和血管栓塞来实现治疗的效果;要么是直接开颅,切除畸形血管巢的病灶。

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做介入手术吧,病灶就无法根除,癫痫仍有再次发作的可能,血管堵塞不完全还会增加大脑出血的风险。

要彻底根除风险吧,就需要开颅,而手术的位置对应的又正好是一个掌管人体运动的区域,手术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病人在术后出现右手偏瘫,讲话不利索等情况,从而给病人的后半生带来许多无法弥补的伤害。

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之下,晓云一家最终还是决定选择了开颅手术,彻底切除病灶。

二十多岁的年纪,要想尽可能保证患者神经功能的完好,对于医生来说,手术的每一步都需要慎之又慎。而在这样一个关头,神经电生理监测则成了整台手术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将电极安置在患者四肢和头皮上,通过发送刺激电波刺激大脑中的功能区,来诱发想要刺激的肢体在手术中的反应。通过反应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术中神经功能的波动是否发生异常了。”石键说,在手术中,他们一边切除病灶,一边会观察运动诱发电位和肢体感觉诱发电位是否正常。

据了解,感觉诱发电位会安有10片电极,运动诱发电位安5片电极,肌电监测则需根据监测的神经根数来确定需要扎的电极数目。一般一根神经放1到2根电极来监测神经支配的肌肉。“如果操作中比较靠近这个区域时,波形发生变化,手术就会暂停,从而尽量减少对大脑神经的损伤。”石键说。

最终,在神经外科与麻醉科的神经电生理监测等多科室的默契配合下,晓云的手术顺利完成。

从术中问患者“痛不痛”到由电极刺激来告诉医生有无触到神经

“手术是一种充满风险的疾病治疗手段,其对神经系统有造成损害的潜在可能,而有些损害可能无法被手术医生在术野中观察到。而神经电生理方法可以便用来评估神经功能的改变。” 浙医二院麻醉手术部主任严敏说,它能尽早发现由于手术造成的神经损害,并迅速纠正损害的原因,避免永久性的神经损伤;同时,也能协助手术医师鉴别不明确的组织,特别是那些穿过或围绕在组织或肿瘤上的神经纤维。

其实,在西方发达国家,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已经有了20多年的发展,并逐渐完善,成为临床手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哪一科的医生负责这项监测技术最为合适呢?严敏说,在手术中,麻醉科医生对患者的各种生命体征及用药等情况最为了解,能及时发现术中电生理出现的问题并迅速判断及与手术医师沟通、处理,因此便成为术中实施电生理监测的理想人选。

2010年,浙医二院麻醉手术部顺应国内科技的发展和外科进步的需求,在浙江省内率先开展起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并多次派遣科室成员前往美国西北大学纪念医院等进行进修、学习及交流。

经过7年的努力,麻醉手术部已有近30名医生掌握该技术,有3台神经电生理监测工作站,在包括脊柱矫形、脊柱脊髓肿瘤、手外科、桥小脑角区肿瘤、听神经瘤、颅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多类手术中,对上千名患者运用神经电生理的各种方法,大大降低了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降低了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术后发生截瘫的风险、颈动脉粥样板块剥脱术后发生脑梗及偏瘫等一些以往容易发生的神经系统损伤的风险。

严敏说,以前做一台甲状腺肿瘤的手术,不少医生会采用局部麻醉的方式,在手术过程中不停地问患者痛不痛,难受不难受,通过他们发出的声音来判断术中是否伤到神经。

“手术中,病人的脖子露在那儿,睡的体位头还是倒挂的,止血钳一个个上去,压在气管上,会带来窒息感。这个时候还要让病人说话,对他来说无疑是十分难受的。”严敏说,神经电生理监测正是体现了人性化的一面。病人不需要做什么,电极的神经反射回路就能清楚地告诉医生神经系统的情况。“在心理上,神经电生理监测也可以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一种安全感,消除病人的疑虑和恐惧心理。”

值得一提的是,严敏告诉记者,目前该技术在医院手术中还几乎是免费的,仅有一些相应的门诊检查项目可以用于收费。“新技术还是需要相应资金支持,才能更有利于后续发展呀。”严敏说。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记者 黄慧仙 通讯员 鲁青    编辑:邹卓琪
友荐云推荐